APP下载

关节镜缝合桥与单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8-12-28史永涛白东昱宗龙泽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单排肩袖活动度

史永涛,白东昱,宗龙泽

肩袖撕裂是运动医学常见损伤,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发病率逐年升高,约占肩关节疾病的20%[1-2]。关节镜微创技术因其损伤小,且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已逐步成为修复肩袖撕裂的主流方法[3-4]。目前主要缝合方法包括单排缝合、双排缝合及缝合桥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证实[5-6],缝合桥技术能够有效增加肌腱与“足印区”之间的平均接触面压力和有效接触面积,且能通过内排锚钉线将压力均匀释放于肌腱表面,简化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肩关节撞击形成,促进肩袖组织愈合、降低术后再撕裂率等。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治疗的43例肩袖撕裂患者资料,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分析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传统单排技术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3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回顾性分为两组:缝合桥固定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43~68岁,平均(57.3±6.2)岁;左肩14例,右肩8例;根据Cofield[7]提出的分类标准,中型撕裂(1~3 cm)16例,大型撕裂(3~5 cm)6例;单排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43~68岁,平均(58.2±6.4)岁;左肩 12例,右肩9例;按Cofield分类,中型撕裂(1~3 cm)15例,大型撕裂(3~5 cm)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MRI及体格检查证实为肩袖撕裂。(2)生命体征平稳。(3)依从性好。

1.3 排除标准 (1)伴需切开手术处理或影响术后功能康复的疾病,如合并肩关节周围骨折、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等。(2)肩袖肌性部分明显脂肪浸润,肩部神经血管损伤者。(3)严重肩关节粘连,被动活动时肩关节受限。(4)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1.4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麻。“沙滩椅”体位,患肢外展位30˚~40˚悬吊。采用悬挂式等渗盐水(3000 mL/袋,每袋加入1 mg肾上腺素)作为灌流系统。先对肩关节各个方位的活动度和稳定性做检查及评估,用记号笔标记,建立肩关节后入口(肩峰后外侧角下方2 cm,内侧2 cm)及前上入口(喙突与肩峰连线中点稍外侧)。关节镜进入肩峰间隙,评估肱二头肌长头腱、肩胛下肌、关节软骨及肩袖关节内止点的损伤情况。根据MRI检查结果,明确肩袖的腱内损伤及损伤范围。缝合前分别用刨削器及高速磨钻对撕裂肩袖及足印区骨面行新鲜化处理,应用4.5 mm Healix带线锚钉(美国强生公司)紧贴肱骨头软骨缘植入。根据裂口大小选择1枚或2枚锚钉行内排固定,尾线均穿过肩袖,距离肩袖外侧缘约10 mm,做水平褥式缝合。手术结束前于肩峰下间隙放置镇痛泵。

缝合桥固定组:先将内排固定的缝合线打结固定,在肱骨大结节的外侧面,距离上缘约10 mm处垂直骨皮质植入1枚或2枚外排固定钉(Versalock,美国强生公司)。将内排缝合固定后的尾线导入外排钉内,拉紧缝线后挤压固定,形成缝合桥固定。

单排组:于撕裂肩袖足印区中部植入2枚4.5 mm Healix锚钉(美国强生公司),简单缝合撕裂肩袖后打结固定。

1.5 术后锻炼 术后第1 d即佩戴肩关节外展支具(外展30˚~40˚)。术后6周内均使用支具。主要进行肩关节外旋活动度练习、肩部肌肉放松训练及肩胛骨稳定性训练。手术6周后去除外展支具,开始行主动功能锻炼(包括爬墙等),后可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周开始行轻度的运动。术后13周至半年,开始肩袖力量训练,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1.6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第3 d、术后6月评定疗效,采用疼痛目测评分(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PVAS)[8],肩关节活动度(活动度是指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并不测量,角度均由量角器测得),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s,ASES)[9]与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10],以及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分)[11]及Constant评分。术前及术后第3 d、术后6月均进行MRI检查,对撕裂肩袖的完整性及再撕裂率进行评估。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疗效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VAS评分 缝合桥固定组和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P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均低于单排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VA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PVAS评分比较()

注:整体分析为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第3 d比较,bP<0.05

组别 n PVAS评分术前 术后第3 d 术后6月单排组 21 6.36±1.19 3.52±1.31a 2.07±0.35a、b缝合桥固定组 22 6.22±1.07 2.41±1.05a 1.12±0.21a、b整体分析F值、P值 (球检验修正HF系数:0.889)组间比较 F=384.541,P<0.001时间点比较 F=12.574,P<0.001组间×时间点 F=10.257,P<0.001

2.2 ASES评分 缝合桥固定组和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ASE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均高于单排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SE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ASES评分比较()

注:整体分析为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第3 d比较,bP<0.05

组别 n ASES评分术前 术后第3 d 术后6月单排组 21 8.19±1.25 10.25±1.18a 15.28±2.17a、b缝合桥固定组 22 8.35±2.01 13.29±1.57a 17.33±2.34a、b整体分析F值、P值 (球检验修正HF系数:0.893)组间比较 F=405.263,P<0.001时间点比较 F=13.895,P<0.001组间×时间点 F=11.334,P<0.001

2.3 UCLA评分 缝合桥固定组和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UCL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均高于单排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UCLA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UCLA评分比较()

注:整体分析为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第3 d比较,bP<0.05

组别 n UCLA评分术前 术后第3 d 术后6月单排组 21 9.29±4.35 17.35±3.44a 28.57±3.52a、b缝合桥固定组 22 10.18±4.62 23.67±3.07a 33.61±3.64a、b整体分析F值、P值 (球检验修正HF系数:0.807)组间比较 F=354.521,P<0.001时间点比较 F=10.155,P<0.001组间×时间点 F=8.245,P<0.001

2.4 Constant评分 缝合桥固定组和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Constant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均高于单排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Constant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Constant评分比较()

注:整体分析为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第3 d比较,bP<0.05

Constant评分组别 n术前 术后第3 d 术后6月单排组 21 31.58±9.25 68.33±7.18a 78.69±8.05a、b缝合桥固定组 22 31.69±9.18 76.24±7.36a 87.96±8.49a、b整体分析F值、P值 (球检验修正HF系数:0.892)组间比较 F=489.65,P<0.001时间点比较 F=15.576,P<0.001组间×时间点 F=12.445,P<0.001

2.5 FUSS评分 缝合桥固定组和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FU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均高于单排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FUSS评分比较()

表5 两组患者FUSS评分比较()

注:整体分析为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第3 d比较,bP<0.05

组别 n FUSS评分术前 术后第3 d 术后6月单排组 21 40.23±10.34 68.25±11.36a 78.93±12.58a、b缝合桥固定组 22 41.62±10.59 75.43±12.06a 88.46±13.07a、b整体分析F值、P值 (球检验修正HF系数:0.908)组间比较 F=597.565,P<0.001时间点比较 F=16.663,P<0.001组间×时间点 F=13.427,P<0.001

2.6 肩关节活动度 缝合桥固定组和单排组术后6月肩关节外展、前屈、体侧外旋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均高于单排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s )

表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s )

组别 时间 n 前屈(°) 外展(°) 体侧外旋(°)单排组 术前 21 101.28±24.75 98.46±21.33 27.41±15.22术后6月 21 154.63±12.08 148.16±18.57 43.18±10.06 t值 6.331 6.028 5.706 P值 0.012 0.016 0.025缝合桥固定组 术前 22 102.08±24.19 99.05±21.42 22.54±14.05术后6月 22 160.28±11.57 159.38±17.26 48.08±1.81 t值 7.253 7.108 6.021 P值 0.004 0.002 0.011术后6月组间t值 4.576 4.468 4.052术后6月组间P值 0.046 0.046 0.048

2.7 并发症 术后6月,缝合桥固定组2例(9.09%)、单排组3例(14.29%)发生肩袖再撕裂(χ2=5.000,P=1.000)。

3 讨论

肩袖部分撕裂具有不典型的临床特点,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发病主要原因包含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生物力学因素:(1)内在因素主要是肩袖肌腱退行性改变。研究证实,年龄与发病率呈正相关性[12]。(2)外在因素主要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Neer等[13]认为,95%肩袖撕裂与反复的肩峰下撞击导致的肩袖慢性磨损有关。(3)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发现[14],肩袖在肩关节运动中具有加强关节囊、预防过度的前后运动、稳定肩关节,同时对肩关节具有减压作用。而撕裂部位常发生于冈上肌肌腱止点的前方,该处为冈上肌腱前缘和肩胛下肌腱上缘的肩袖间隙,组织结构最为薄弱,应力集中。大多数患者就诊时,以粘连性肩关节周围炎进行早期主动、被动运动治疗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肩袖撕裂程度,延迟治疗,形成恶性循环[15-16]。随着MRI以及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微创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正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且成为肩袖撕裂诊治的金标准。

有关学者认为[17],关节镜下将部分撕裂转成全层撕裂治疗,可以彻底清除病变的肩袖组织,有利于退行性肩袖快速修复。但该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正常“足印区”的解剖位置关系,且术中较难实现解剖重建,在生物力学上造成肩袖修补术后张力不均匀。本研究中采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遵循无张力修复的原则,通过缩小“腱-骨界面”之间的间隙,使其达到生物性愈合并维持抵抗重复性应力的稳定性,且当肩袖撕裂大于3 cm时,线桥技术能大大降低再撕裂率。

尽管肩关节镜缝合桥技术日益成熟,手术方法逐渐改进,但术后关节粘连仍是常见并发症,这与手术技术并不相关,主要和术后的康复计划有关[18-19]。因此,早期、正确、有效地指导患者进行渐进式康复运动,不仅可以避免肩关节活动受限,而且明显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给予术后第1 d即佩戴肩关节外展支具(外展30˚~40˚),渐进式肩关节功能锻炼,早期防止年龄。术后6周内均使用支具,主要进行肩关节外旋活动度练习、肩部肌肉放松训练及肩胛骨稳定性训练,在支具保护下进行更安全。手术6周后去除外展支具,开始行主动功能锻炼(包括爬墙等),后可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周开始行轻度的运动。术后13周至半年,开始肩袖力量训练,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根据本研究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不论哪种关节镜手术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术后6月随访发现,缝合桥固定组在肩关节功能活动、P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评分、FUS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随访6月发现,缝合桥固定组2例发生再撕裂,比Lafosse等[20]的11%发生率低,可能与随访周期短有关。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6月随访,患者依从性高,均接受临床实验设计,且所有数据资料均为本团队完成,真实性高。在本研究中我们也总结出:(1)老年人多以肩袖退变为主,年轻人多以外伤引起;(2)老年人病程长、术后愈合能力差,恢复时间长短,年轻人刚好相反;(3)患者年龄越大肩袖损伤越严重,术后满意度越高;年龄越小,肩袖撕裂越小的患者其术后满意度低于年龄大且有巨大撕裂患者;(4)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了早期锻炼(前期为被动,后期调整为主动),没有任何患者出现关节僵硬。同时由于起初设计原因,随访时间较短,缺乏较长时间的随访,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未知,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单排肩袖活动度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轮转冰”背景下山东省单排轮滑球运动发展的构想
世界男子单排轮滑球锦标赛八强技术特色分析
肩袖损伤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涉及车辆装载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