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绚丽的“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 阜阳市“五聚焦”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8-12-28葛宏飞闫成建阜阳市科学技术局
◎文/秦 煦 葛宏飞 闫成建(阜阳市科学技术局)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阜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破解实现产业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转化的制度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2018年1—10月,全市输出技术合同55项,合同成交额1.89亿元;全市吸纳技术合同447项,合同成交额4.9亿元。
一、聚焦供给上水平
围绕科技成果源头供给,阜阳市在绿色食品、煤电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支柱产业和现代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及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领域,前瞻部署,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阜阳市累计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26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2项,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近60项,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15—2017年全市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59项,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5项,获奖质量和数量较往年都有大幅提升,其中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抗艾滋病药物拉米夫定原料及其系列组合制剂开发技术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其中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大关,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00件。
二、聚焦载体强基础
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聚集创新要素,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阜阳市现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31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功能性复合调味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两家实验室成功获批。全市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已累计达到360家,其中2017年组织认定62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科创产业园转型,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界首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进展顺利,临泉县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全面启动,阜阳(颍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考察验收,正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松机器人产业园、北斗数据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先进交通工具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及朗坤互联网农业小镇、智能家居产业园等正加快规划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模式,积极吸引高层次科研机构在阜阳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最新科研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及转化。阜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北斗卫星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安徽分中心落户阜阳,新松机器人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太和试验站、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综合试验站等落地阜阳。联合国内高校和知名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建设一批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为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目前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14家。
三、聚焦合作促转化
积极提倡企业家要看得远一点,科学家要跟市场更近一点,齐心协力,积极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大所、顶尖人才、顶级企业合作,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介贸媒”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始终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及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交流。成功举办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阜阳分会,复旦大学与阜阳市人民政府共建复旦阜阳电子信息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与颍东区人民政府共建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站、中南大学与界首高新区田营产业园共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心界首分中心等23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积极举办“院士专家界首行”“绿色工业过程”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纺织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等活动,深化了与大院名校及高层次人才合作。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与发布体系,发布产业和企业重大技术需求信息600多条,促成技术供需双方线上线下对接20余次,吸引、促进与高校院所合作。阜阳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绿色食品、煤电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支柱产业和现代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以及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领域前瞻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各类科技成果在全市转化和产业化。
四、聚焦人才强支撑
积极发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动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园区、农村等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技术服务、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打造一支面向基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两年来累计选派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近450人次。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服务阜阳市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对符合条件的省、市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予以研发经费支持。围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柔性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地方对接搭建平台。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后工作站8家。对在阜阳创新创业的国家“两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或专家组负责人等,根据其投资额度、项目科技含量等,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助,先后引进清华大学教授融亦鸣、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长江学者”刘文等一批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提供科技咨询、人才计划、科技人才活动、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实现人才与人才、人才与企业、人才与资本之间的互动和跨界协作。
五、聚焦服务增活力
提升政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出台了《阜阳市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6”系列政策,建立了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资金,2017年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8000多万元。推进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大胆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首次启动实施普惠制的科技创新券制度,进一步激发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热情。不断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全市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1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在孵企业260家,搭建了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基金总规模近20亿元。积极培育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推广、科技信息等服务机构,壮大科技中介组织,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全市技术经纪人数量达到300人。推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网上成果登记系统。积极推动多部门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阜阳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三重一创”工程,累计争取省级资金近2亿元,市配套安排4000万元。阜阳科技文化馆建设即将建成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