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什么叫思想》中的几个论题

2018-12-27王清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8YJCXS152)。

摘 要:海德格尔的著作《什么叫思想》包含一种根本的关于“什么叫思想”的存在历史性的沉思,这本著作包含海德格尔对许多论题的深入探讨,其中,最可思虑者反映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质疑,尼采的超人理论体现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存在者之存在再现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哲学本质,思与诗呈现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

关键词:最可思虑者;超人理论;存在者之存在;思与诗

作者简介:王清(1995-),女,彝族,云南大理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小说。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8)-32--01

一、最可思虑者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始终尚未真正地思想,始终尚未朝向有待思想者,没有抓住最根本的问题,因此他提出我们尚未真正地思想。不是指人类从未思想,更深的含义是指人类从未真正地抓住思想的本质,从未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前进。

最可思虑者是海德格尔哲学观念的代表之一,不仅对西方哲学关于存在论的探讨提出质疑,而且指出接近思想本质的方向必须找准,否则再多的探讨只是偏离真正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最可思虑的不是具体的科学或哲学问题,而是我们尚未思想,我们从未真正接近真正的思想之本质。最可思虑的不是个体问题,而是整个道路的方向都错误了,是人类从未真正接近真正有待思想的东西。

二、尼采的超人理论

在《什么叫思想》一书中,海德格尔围绕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进入尼采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十分推崇,并在《什么叫思想》中探讨尼采的理论。尼采对传统哲学规定的人非常失望,因此提出超人理想。超人实际上是尼采对现实的反叛,对现实人生的否定。

尼采的哲学理论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理想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是尼采思想的特征之一。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便是尼采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对人生存的意义进行解释,继承了尼采的哲学本质。海德格尔在书中对尼采哲学进行阐释,不仅对尼采的哲学贡献进行肯定,也为自己提出存在主义思想铺路。

三、存在者之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必须从那个能够“论”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开始,也就是此在。存在主义哲学把具体的存在过程从万物中抽离剥出,将之化为普遍的“存在”概念,并作为一切存在者的依据。海德格尔认为这个普遍的“存在”以“此在”为基础而获得显现,于是他主张“在者”是其“所是”的过程,亦即“人”对其“在”的领悟过程。[1]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生存本体论,[2]他指出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关联。普遍的“存在”先于存在者具体的存在,而人发现了这种先于一切的“存在”,所以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了存在者的具体存在,这个统摄存在者的普遍“存在”概念最终回归到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与意义追问,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本质彰明较著。

四、思与诗

海德格尔认为诗句把爱建立在思想之上,因此崇高之诗句与思想重合。海德格尔着眼于存在的真理即“无蔽”的发生来思考诗的本质,他注重的是“诗”“语言”对于“存在之真理”(无蔽)的显现、敞开作用。[3]海德格尔提出语言“道说”的本质,颠覆了工具论阐述的语言与人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不是人支配语言,而是语言的道说阐明存在。

思与诗作为道说的两种重要途径,在《什么叫思想》一书中得以频繁运用。海德格尔的诗论观,认为诗不但可以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在形而上学层面,它还是思想的源泉。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离不开语言与存在的讨论,他认为存在在词语中成其本质,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观中十分重要,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道说,才能进入真理划定的范围之内。海德格尔提出语言先于人而存在,人类居住于语言之中,语言的存在使人类看到存在物的具体存在,且有机会发现最普遍的“存在”概念。

《什么叫思想》一书无时无刻不显露着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家大胆质疑的品质,以及书中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讨、对人的本质存在的关怀,闪耀着存在主义的思想光芒。

注释:

[1]董学文.怎样认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04):38.

[2]董学文.怎样认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04):37.

[3]谭容培,牟方磊.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观[A].中国论文网.2007.2.

参考文献:

[1]孙周兴,王庆杰主编.孙周兴译.海德格尔文集·什么叫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王咏诗,张荣.从先验想象力到本源时间——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之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01):48-54.

[3]唐桂丽.“此在”——海德格尔生存与思想的合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0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