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活着》和《到灯塔去》分析中西方生死观差异

2018-12-27唐俊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

唐俊芳

摘 要:《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作品,《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代表作小说。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对死亡事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生死观。由于中西方对死亡的看法不同,形成了生死观的巨大差异,但又因为死亡是超脱,是一种思想的重生,又让作品中的生死观出现了异曲同工之意。

关键词:《活着》;《到灯塔去》;中西方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一、前言

在文学作品中,生与死是长久存在的主题,很多作家都对生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一些伟大的作品更是让死亡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余华的《活着》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对死亡的描绘非常精细到位,读者可以透过对死亡事件的描述而窥探到他们对生与死观。

二、死亡事件的描述

在余华的《活着》中,死亡事件是层出不穷的,短短的十几万字中,死亡事件高达十多次。徐福贵的父亲在粪缸上掉下摔死;徐福贵的母亲病死;福贵的妻子得软骨病死亡;福贵的儿子有庆献血死亡;福贵的女儿凤霞难产死亡;福贵的女婿被水泥板压死;福贵的孙子吃豆撑死等。这一系列的死亡让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在死亡中呈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中,对于死亡的话题也随处可见。小说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情节比较明快,并没有死亡事件出现;第二部分则蒙上了死亡的阴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拉姆齐夫人逝世,安德鲁死在了战场上,普鲁因难产而死亡等。这让故事由平淡转为跌宕起伏,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愤恨;第三部分则归于安宁,由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子等到灯塔去,展现了三人航行中的内心世界。作者对死亡的描述是淡然的,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死亡不再恐惧。

三、中西方对生死观的感受差异

死亡是每个生命的终结,是生命在有限时间后的必然归宿。无论是人或物,都无法对死亡进行更改,这让死亡意识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精神活动中。生死存亡的必然性,让文学作品中也不断对死亡进行描绘,渐渐成了艺术中的永恒话题,也让一部分作家对生死产生了别样的感受。

余华是中国七八十年代时期的文学作家,由于经历了解放战争、土改运动、自然灾害等,由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的物质生活变迁,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不幸和窘境,也目睹了妻儿老小的死亡,这给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后来,从美国民歌《老黑奴》中获得启发,转而改变了原有的人生态度,对生与死有了新的定义。在作品《活着》中,死亡一直跟随着主人公,让基调处于沉重的状态。徐福贵多次感受了生死的经历,母亲的病死、妻子的病死、儿子献血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女婿被压死、孙子被撑死,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沉痛地压着主人公的心头,让人感觉到了死亡的真实与恐怖。但徐福贵在经历了所有的死亡事件后,一直活着,哪怕知道死亡不可避免,也要坚强隐忍地活着,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作品虽然描写了诸多的死亡,但作者并不是宣扬死亡的恐怖,让人们产生消极的态度,而是通过死亡来彰显生命的可贵之处,希望人们能够正视死亡,明白生死的真谛。也许生命中并不永远是美好的,死亡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但也要坦然地活着,过好每一天,用真心去对待身边的人或事,用积极的态度去笑看生死。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创作中对生死的感受也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伍尔芙出生于文学世家,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对文学有着不可割舍的热爱,对人生也充满了积极的向往。但家庭的悲剧让她经历了众多的死亡事件,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他的母亲、姐姐、父亲、哥哥都先后离开了她,让她一次次陷入悲痛之中,也使她患上了癫痫,这些痛苦的经历引导着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改变,对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形成了独特的死亡观念。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中对死亡的描述流露出了她平静而安然的死亡观念,如对安德鲁死亡的描绘:“一颗炸弹爆炸,二三十个小伙子在发过被砸的血肉横飞,安德鲁·拉姆齐也是其中之一,上帝保佑,他是立刻丧命的,没有遭受很大的痛苦。”这样的描绘,让人对死亡的感觉由恐惧转为淡然,降低了死亡的可怕性。她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超越,是打破生命封闭外壳的方式,让人们可以直面人生真諦。对于死亡,伍尔芙同样给予了直接的见解——死亡不可怕,反而值得欣喜。在伍尔芙的观念中,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生命的升华。这在《到灯塔去》的结尾中有所体现,拉姆齐夫人的梦想在死亡中完成,莉莉则在追忆拉姆齐夫人中完成了画作。这些都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找到了解脱的归宿,是生命在死亡之后的传承。

四、结束语

在《活着》中,作者描述了主人公经历的死亡事件,激励人们要正视死亡并努力活下去;而《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对死亡事件的见解,认为死亡并不可怕,是生命的超越,是一种新的传承。由于中西方对生死的看法,让作家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生死观念。但同时,这种生死观念由都激励人们笑看生死,有着积极的态度,因此也算是“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黄华莉,靳明全.《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J].当代文坛,2015(06):75-78.

[2]李晓燕.走进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精神小屋——试析《到灯塔去》所诠释的女性现和生死观[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70-73.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拉康式解读
《到灯塔去》中的孤独主题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化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