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2018-12-27迟海琭庞海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智慧化图书馆资源

迟海琭 庞海燕

摘要: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科技应用于图书馆的最新实践。从理论视角总结回顾智慧图书馆的定义与特征,并提出从资源的智慧化、服务的智慧化、管理的智慧化和空间的智慧化四个方面去建设智慧图书馆。

关键词:图书馆;智慧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151-03

2003年,在第五届国际人机交互移动设备与服务研讨会上,来自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学者艾托拉首次介绍了智慧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里,我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对某一本图书进行快速精准定位。这也是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1]。近几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尤为迅速。

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与特征

1.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截至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图书馆通常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通信为支撑,通过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组织图书馆中各项功能模块协同工作[2],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从核心本质来看,智慧图书馆是将最新科技和人类的智慧与需求充分融合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各个要素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总体来说,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人类智慧,以实现资源高效整合、服务方便快捷、运行低碳环保以及智慧化服务与管理为目的,从而最终达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馆员与读者综合互联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图书馆。

从目前实践来看,智慧图书馆综合利用RFID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先进硬件辅助设备,通过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媒介,将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智能设备同图书馆各种资源相结合,实现包括馆员、读者、阅读资源、馆舍、硬件设备等各种图书馆所涉及元素的深度融合,将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区域图书馆信息系统通过统一通用的标准整合起来,形成为一个跨区域的、跨组织的、具有良好协同能力和处理能力的有机智慧体[3]。

1.2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1.2.1泛在性

所谓泛在,从字面上看就是广泛存在,无所不在。智慧图书馆的泛在性主要体现在,读者只要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就可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规定网络登录图书馆以获取资源。基于这一特性,智慧图书馆会带来更多时间上的自由和选择,彻底变革以图书馆开放时间为逻辑起点的传统服务模式,让读者感到图书馆随时存在,即用即取。与此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读者还可以脱离空间上的限制,在办公室、家庭、地铁、商业空间等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使图书馆无处不在,真正成为读者身边的图书馆。

1.2.2互联性

智慧图书馆的互联性,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空间、资源、读者三大要素间的全面互联。图书馆综合集成系统可以将以上三大要素完全连接在图书馆的主干之上。基于由集群网络化布点、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一体化物流系统连接而成的高智能化集群,加之感知技术、机械传输、自动控制和数据通信技术的支持,面向读者的前台服务资源和面向图书馆员的后台管理系统真正达到了资源与资源、资源与读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3智能化

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没有智慧功能的图书馆显然谈不上是智慧图书馆[4]。通过将馆藏资源、硬件设备、用户信息,乃至图书馆的日常运行,如开馆期间的节能控制、安全监控等内容,接入到后台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传感节点采集各类有针对性的监测信息后,自动将信息反馈至后台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图书馆整体管理的智能化控制。

2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文化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相互交融结合的产物[5]。它不是孤立的,要求图书馆从资源到空间,再到服务与管理全方位实现智慧化。

2.1实现资源的智慧化

目前,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源不同,结构相异,很多时候所属不同平台。从数字资源内容来看,有些属于交叉重复,影响用户对信息的选择与获取;有些则是拖沓冗长、有冗余信息或是知识关联程度很低,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从技术角度来看,馆藏数字资源不同的描述和体现方式,导致检索途径及检索方法不同,并且因使用不同的检索工具,使得数据库的检索接口迥异,最终导致图书馆整体信息资源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这给用户获取资源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智慧图书馆的首要前提就是资源的智慧化,要对全部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与组织,为用户提供清晰快捷的使用平台,最终建立一个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甚至跨馆际物流传送的服务与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系统,读者可以通过检索系统查找图书馆的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这也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第一步。同时,资源的智慧化也可以进一步展开。例如,为纸质文献增加RFID标签,RFID标签被扫描后被系统识别,其信息自动返回到系统。这将能够实现RFID与OPAC系统的互联,从而通过形象的方式引导读者对文献进行快速定位与导航,并且在未来将实现各子系统在通信协议、接口等方面更好的整合,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智慧化。图书馆在实现与全球数字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将自身的特色资源数字化,这些特色资源是人类珍贵的文化财产,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将其保存下来,成为全球数字资源的一个特有的部分。

2.2實现服务的智慧化

最能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和服务水平的是智慧服务。所谓智慧服务,就是在知识服务的基础上,依托智慧设备,充分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检索、整理、分析、重组,形成实用性的知识增值产品,从而有效地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6]。智慧图书馆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和云计算为平台支持。与“图书馆2.0”时代相比,智慧图书馆由于在硬件和技术上具有先天优势,可以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更个性化、更智能的知识及信息服务。就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来看,二者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这一点是一致的。

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体系相比,智慧图书馆倡导“智慧服务”,即以用户的“智慧生成”过程为中心,注重培养用户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进而实现再创造。因此,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以对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为基础,充分利用图书馆员的知识进行“智慧服务”,从而最终为读者提供一种具有需求分析功能的、顾问式的、有内涵的、高层次的服务。

2.3实现管理的智慧化

2.3.1业务流程的再设计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在硬件设备和资源平台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提供的服务也具有自助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在新的条件下,如果不对智慧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服务效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图书馆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再设计,使其在服务质量、服务速度和服务成本等方面进一步得到改善。例如,使用RFID标签后,读者可以直接通过自助式服务系统进行图书的借阅与归还,使传统的通过图书馆员借还图书的流程大大简化。

2.3.2培养智慧馆员队伍

馆员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因此,智慧图书馆离不开“智慧馆员”。只有“智慧馆员”才能对图书馆实现智慧管理,进而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作为一名“智慧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能水平和坚定的职业信仰,还要能通过各种演示,使用户充分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在个人乃至社会发展中起到的独特的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要完成从一般图书情报工作者到智慧馆员的角色转换,需具备以下三项素质:一是文化知识广博,熟悉并掌握图书情报学科,具有服务激情和沟通能力,能快速捕捉用户的潜在需求,创新意识强;二是学科背景深厚,能够持续关注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动态,明晰乃至预测该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用户的学科知识导航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科馆员;三是掌握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自动化操作手段和工作方法,如云计算、物联网、RFID技术、元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支撑,如实现特色馆藏的数字化需要元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阅读习惯研究和对有关学术与科研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需要大数据分析技术;资源的互联需要大数据融合技术,智慧馆员需要利用建设智慧图书馆所需的先进技术,充分满足用户对知识信息和“智慧生成”的需求,将图书馆融入到用户的学习、科研、生活中。

2.4实现空间的智慧化

2.4.1建设绿色节能的图书馆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感应监控设备,将图书馆的建筑设备及硬件设施融合在一起,实现对图书馆整体运行的智能监测和管控。例如,可以通过智能温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空调系统等,实现对馆内温度、亮度、湿度的实时监测和调节,从而为读者打造一个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阅览空间。此外,智慧化的服务系统还应包括自助借还系统、智慧荐书系统、智能清点系统、智能座位预约系统、智能定位系统、3D导航系统等内容,从而既缩短服务流程和等待时间,提高服务针对性,又能减少馆员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可以实现图书馆基本业务的咨询工作、借还书指引、自动盘点。有些高校顺应时代潮流将自身馆舍进行基于功能的空间再造,使得空间更具智慧化、舒適化的特征,如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经典阅读空间、研讨室等创意空间的建设,在图书馆空间内可以享受到舒适的环境、利用丰富的资源、得到优质的服务,在研讨室中实现小组讨论学习,开展头脑风暴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在图书馆空间外,通过手机电脑可以随时浏览图书馆的资源,收到图书馆推送的个人定制信息,实现了图书馆在自己手中。

2.4.2建设符合“第三空间”理念的图书馆

随着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的日益凸显,图书馆的定位原则逐步从传统的以图书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变为以空间为中心。因此,集阅读、休闲、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第三空间”正成为越来越多图书馆建设的重点,而“第三空间”这一描述也是读者对图书馆未来发展期望的准确体现。因此,“第三空间”应成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建设理念之一。

基于“第三空间”这一概念,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以人为中心,可以通过增加试听体验区、文化交流中心等社交休闲空间,逐步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舒适的、绿色的、适宜阅读的环境,让读者“在休息中阅读,在阅读中休息”。

2.4.3积极开展体验式服务

体验式空间不仅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升传统图书馆整体能力的建设需要。这时的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知识信息资源,还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精神、感情以及智力上的多重服务体验。在体验式空间里,读者可以亲身感受到图书馆的运行过程,体验到科技进步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使用中。关于体验式服务的项目,以目前的科技能力和图书馆的经济能力来衡量,可以逐步开通3D打印体验、移动设备体验、3D电影体验、音乐欣赏体验、手势控制体验、虚拟图书馆体验等多种服务。通过体验式空间这一途径,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同时还能实现读者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延伸。

3智慧图书馆构成模式

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馆员和用户为核心的,以资源、空间为基础的,以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和智慧建筑为支撑的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所谓以馆员和用户为核心是建立在馆员与用户有效沟通、对用户行为深度挖掘基础上的有方向的高效服务;资源是指本馆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特色资源以及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资源,如开放资源、科学数据等;空间包括IC空间、学习区、休闲区、体验区和馆外空间及其他形式可以为用户可供利用的空间。无论是资源、空间,还是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的应用目的都是为了向用户提供智慧服务,以满足学校的科研工作与管理部门的决策需求,包括自助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咨询服务、学科服务及用户所需要智慧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从阅读方式到检索方法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图书馆充分借助科技发展成果,把握信息发展前沿,将各领域的可用成果应用到图书馆中来。智慧图书馆不仅适应了技术发展,还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便利了读者的使用,将会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图书馆界一定要适应其发展潮流,把握其发展脉搏,以此为契机,将图书馆的服务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参考文献:

[1]李婴.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模式及特征分析[J].情报探索,2016(3):116—121.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3]侯松霞.智慧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6):5—9.

[4]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6):15—20.

[5]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22—28.

[6]梁光德.智慧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1(6):88—92.

[7]赵晓芳.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实现与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2(6):46—48.

(责任编辑:蒋琰)

猜你喜欢

智慧化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