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品质的幼儿美术常规培养

2018-12-27张文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幼儿

张文杰

摘要: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幼儿美术常规是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与要求。在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良好的美术常规是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良好的美术常规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使活动井然有序,更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目标的达成和作品的效果,而且还能为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美术常规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美术常规;整理常规;操作常规;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080-03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幼儿美术常规是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与要求,建立幼儿美术常规一方面能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培养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能使美术活动更有序,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此外,还有利于教师从维持常规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全面地考虑活动目标的实现[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良好的常规是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良好的美术常规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僅使活动井然有序,更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目标的达成和作品的效果,而且还能为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美术常规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那么美术常规包括哪些内容,又将如何开展?下面,笔者主要从整理常规和操作常规两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教育建议。

一、整理常规

幼儿美术活动,尤其是美工活动涉及的材料、工具种类和数量繁多,我们经常看到一节美工活动后,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各种材料、工具和废弃纸屑,究其原因是幼儿没有良好的活动常规,不知道应将用过的材料和工具分类整理、物归原处,应将废弃的纸屑随手放到纸篓里,更没有整理的习惯。活动后,教师往往要收拾整理大量的材料和工具,不仅耽误下一个活动的开展,还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幼儿的表现来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由于美术常规不在教育目标之中,更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教师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了教学任务的达成,而忽略了幼儿美术常规这一基本学习品质的培养,致使幼儿缺失此方面的教育,没有良好的常规。因此,我们应将美术常规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在每次活动中融入常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美术常规。

美术常规包括整理常规和操作常规。整理常规是最基本的常规,是指在创作完成后能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包括将用完的笔放回笔盒,将棉签、胶棒、剪刀等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将废弃的纸屑放到纸篓里。由于小班的美术活动材料和工具相对比较单一,在开展美术活动的初始就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可以使幼儿在循序渐进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小班幼儿来说,整理常规主要是物归原处,将废弃的材料放到纸篓里;对中大班幼儿来说,整理常规是将未用和废弃的材料分类整理后,再物归原处。常规建立后,教师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遵守常规。

教师可采用示范法、游戏法、榜样法、鼓励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会具体的整理常规。如:在小班,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提醒幼儿每个棉签、油画棒、水彩笔都有自己的家,用完后要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在刚接触水彩笔时,让幼儿为笔帽和笔配对“找朋友”,来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水彩笔时,提醒幼儿将笔帽插在笔上,以防笔帽丢失;用笔后,为笔带上帽子再送回家;在用笔初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用一支拿一支,这样不仅能保持桌面整洁,也便于幼儿下次取用,节省作画时间;在美工活动中,可采用示范法引导幼儿把废弃的材料放到纸篓里,将用完的胶棒盖好盖放进托盘,养成随手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的美术活动材料和工具越来越多,在物归原处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培养幼儿分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如:针对美工活动材料、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繁多,教师可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自制的美工材料箱,并分出若干区域,在每次活动前,根据活动内容在不同的区域投放剪刀、胶棒、双面胶、记号笔、彩纸、扭扭棒等材料或工具。活动时,教师重点介绍今天的材料箱里有什么,在哪个区域,以及废纸区域在哪儿,提醒幼儿在操作时将废弃的材料放到废纸区域,操作后将材料或工具分类整理放在相应的区域,这样不仅便于幼儿取用和学习分类整理,还能有效避免桌面材料混乱的现象。活动后,通过请值日生监督检查、评选优秀小组和整理小明星等措施,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养成分类整理、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其次,环境的秩序感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身作则,在为幼儿提供区域材料和美术用品时,也要将不同的材料分类摆放和物归原处。如:(1)采用环境暗示法或图卡对应法培养幼儿的材料取放常规,在活动区柜和装有画笔、胶棒、剪刀等材料或工具的容器上分别贴上实物、动物或水果的图卡,让幼儿依据图卡将装有材料或工具的容器一一对应放在活动区固定的位置。(2)中大班美术活动对色彩的使用更为细致,为便于幼儿取用和感知色彩,引导幼儿将美工区里的画笔按颜色进行细致分类,装入贴有相应颜色标识的笔筒里,再将笔筒按色系从浅到深排列摆放,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分类整理能力,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初步的秩序感,还实现了环境的隐性教育价值。

二、操作常规

不同的美术材料或工具有其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求,让幼儿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不仅能提高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效率,还能使作品的效果得以更好地呈现。在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最初使用固体胶时,掌握不好力度和用量,不是拧得过多,把胶弄断,就是用力过大,涂了厚厚的一层胶,大块的固体胶把画面弄得很脏,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效果。中班幼儿对色彩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用水粉笔蘸颜色时,总是多蘸多涂,在一个地方涂来涂去,致使丙烯涂得过厚,干得较慢,一不小心画笔、衣袖就会碰到颜料,使整个画面失去了整洁和美感。或是在换色的过程中不知道洗笔、舔笔,直接蘸其他颜色,致使颜色混杂,画面脏乱、色调灰暗;或是知道洗笔,不知道舔笔,致使画面的水分过多,颜色的饱和度不高,画面的整体性受到了影响。从幼儿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当幼儿对材料或工具的使用方法、要求和规则不清楚时,操作活动就会混乱,影响作品的呈现。

操作常规更偏重于美术专业常规,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观察反思能力和一定的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表现和作品中发现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还要加强对幼儿进行美术材料和工具操作常规的培养,让幼儿在操作之前,明确规则,教师交代得越清楚,幼儿的操作活动就越有序,活动效果也就越好。操作常规包括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和规则,如:小班有换色常规、平涂常规、舔笔常规、印画常规、换笔作画常规、手掌印画常规、对印画常规、棉签作画常规和胶棒使用常规等。换色常规里又有木珠滚画换色常规、蔬菜印画换色常规、手掌印画换色常规、水粉平涂换色常规、棉签换色常规、吹画换色常规、手指点画换色常规和油画棒换色常规等。由于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弱,相对于中大班的常规来说,小班的常规比较初浅,除手掌印画和手指点画换色常规需要将手上的颜料用毛巾擦干净、蘸取其他颜色外,其他工具在换色时只要求把工具放回原处,再换其他颜色的工具进行创作,不涉及到洗涮工具,更多的是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规则。

中大班操作常规在小班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和细节要求,对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有了整体的规划,从活动前的准备,到活动中的取、放、用材料,以及活动后的洗涮工具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还增加了水粉笔蘸颜料常规、洗笔常规,增加了剪刀、双面胶、乳白胶、美纹纸等材料和工具的操作常规,并对平涂有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如:(1)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小班的平涂常规“在颜料里蘸一蘸,在盘子边上舔一舔,从左到右在纸上涂刷”对平涂的步骤进行了明确的指示,但对平涂的动作没做细致的要求,而中班的平涂常规却对动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蘸满颜料舔一舔,从左到右慢慢刷,一排一排接着刷,直至涂满整张纸。”(2)小班水粉笔的使用只涉及平涂、舔笔和换色,没有涉及洗笔和用笔的常规,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在中班对水粉笔的使用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增加了水粉笔蘸颜料常规和洗笔常规。

在开展《花越开越大》活动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一味追求渐变的过程,每次蘸颜料时都把笔在瓶里“狠狠”挖一下,无论蘸多少都直接抹在花瓣上,经过几次反复,画面上出现了一堆堆的颜料包。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水粉笔蘸颜料常规即“颜料只能蘸到笔毛的一半,蘸完颜料在瓶口舔一舔,笔尖顺畅不分叉,颜料均匀才能涂色。”中班幼儿刚接触水粉笔换色时,经常出现洗笔后直接甩干,弄脏画面和周围环境的情况。还有的幼儿直接用手去捋笔毛上的水,水滴到画面或衣服上,既不卫生,也影响了画面的整体性。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握笔毛的含水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吸水性较好的棉质毛巾,提出了洗笔常规,即“用过颜料后要及时洗笔,洗笔后在抹布上蘸一蘸”,告诉幼儿“洗笔后,笔毛要在瓶口舔一舔,然后将笔毛的正反两面在抹布上轻轻蘸一下,顺着笔的方向向上拉起”。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规,却对幼儿日后作品的呈现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需要幼儿在不断探索操作的过程逐渐习得。

三、教育建议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明确常规背后的教育意义,将常规培养自然地渗透、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无论是整理常规还是操作常规,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在引导幼儿体验、理解规则意义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避免简单的说教。要采用示范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儿歌引导法、个别指导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美术常规。还要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探索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探索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常规。

由于美术活动是一种个体活动,幼儿的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除整体要求外,教师还要加强个别指导,对能力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帮助。如:针对不会使用胶棒的幼儿,可采用儿歌“小小胶棒手中拿,用前先把帽脱下,探出头来抹一抹,缩回头来戴上帽,擦擦小手真干净”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甚至要手把手引导他们怎样正确操作,让他们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常规。

要鼓励中大班幼儿自主探索、尝试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总结梳理经验。如:在中班美工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胶棒、双面胶、乳白胶和美纹纸等多种胶类工具供其选择,让他们自主探索、感知不同胶的使用方法和特性,以及用哪種胶更省时省力。再引导幼儿讨论,将不同的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制成直观的操作规则步骤图,或以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既便于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常规和步骤,还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家园同步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价值,将美术常规的培养延伸到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通过微信平台和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美术常规的重要性,及时将美术常规的内容与方法告知家长,指导家长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整理常规和操作常规的培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美术常规,进而促进其自理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步初民.给幼教实习生的101条建议——怎样设计幼儿生活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3.

Abstract:Regulations are the rules of daily life that children must follow. Young childrens art regulations mean the basic rules and requirements that children should follow during the art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holding an art activity, we find that well-designed art regulations are the precondition for promoting an art activity successfully. In other words, good art regulat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an art activity. It not only makes the activity well-organized,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qualities of the activity,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and the effects of works directly. Additionally, a good art regulation can als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elf-care ability and good learning quality form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and follow art regulations.

Key words:young children; art regulations; arrangement regulations; operation regulations; learning quality

(责任编辑:蒋琰)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关注与支持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
论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