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培养
2018-12-27于莹纪国和
于莹 纪国和
摘要:当今时代,教育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幼儿教师不正当教学行为时有发生,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是其根源所在。幼儿教师急需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灵魂”和“归属”,丰满自身的精神及信仰。因此,应从传统文化教育出发,在职前培养中通过保证教育类课程比重、挖掘技能课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增设传统文化与信仰课程、优化实践类课程实施,以养成幼儿教师教育信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028-03
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此起彼伏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涉事幼儿园及教师给出的解释也让人瞠目结舌。社会及媒体将其归因于幼儿教师年纪小或者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以及幼儿教师知识水平低等问题。这些解释的深层归因都指向了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这才是一系列教学失常行为产生的根源所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交流十分便捷,使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和互相影响。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衍生出的功利思想、拜金思想、利己思想不断地腐蚀和影响着当代的青少年。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受到了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威胁,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学前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反思教育在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变革、如何坚守、如何改进。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应回归到“生活世界”,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教育思想,重新审视幼儿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帮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立足点,以帮助他们养成教师的教育信仰。
一、传统文化教育
1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自2014年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以来,全国各地许多学校根据自身的地域和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学好传统文化首先就要明确其内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凡是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精神上的文明和物质上的财富,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就是存在于传统时代的文化,所以范围宽泛,数量巨大,但也因此良莠不齐。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则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帮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学习、了解和传承,同时也帮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和思想的归属。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来自过去,对象来自当代,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的青少年,从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则要面向未来。”[2]现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施行主体,由学校、家庭、社会三部分组成,学校是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最主要场所,所以学校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2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扎根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层面,根据组织者的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形式和内容。学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要从现有的物质资源出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在筛选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所以形成的教育内容不尽相同。综合考量,成功的教育内容应该是适合学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只有符合学生及学校发展的教育内容,才能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中发挥真正的影响力和作用,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各级各类学校所选取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略有不同,但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时代的需要,所诞生的适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
二、幼儿教师教育信仰
1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内涵
在辞海中,将“信仰”定义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或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3]。在当今社会,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自由”的追求愈加强烈。人们拥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人们还拥有言论自由,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个人的感想及看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和意志的解放,使得仍然有一些人无法从现实世界,获得具有真实感的自由和尊严,在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信仰的缺失。由此可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和精神态度,它是特殊的、强烈的。它来源于人们既有的观念之中,并且它不只是对某一种观念或者某几种观念的简单接受和认同,它是指向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的,并且它時刻调节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这种精神与文化的传递过程中,教师是要具备教育信仰的,如果教师缺失教育信仰,就会像一台刹车失灵的车,危害的不只有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结合幼儿教师及其教育工作的特点,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可以被认为“是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学前儿童以及对教育爱的深刻理解与极度尊重,对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及形塑基础国民性的社会价值的信服与追求”[4],对于学前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重要性
一个教师的教育信仰在其个人的教育生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真正的教师需要对教育事业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敬畏感,并且在教育行为上始终践行这种教育信仰。教育是需要教育者长期坚守和努力的工作,并且其结果很难被量化,这就使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结合学前教育的内在特点及社会的外在环境,幼儿教师面临着许多误解和压力,造成了幼儿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等问题。在幼儿教师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信仰是幼儿教师不断成长的不竭力量源泉,不断地规范着幼儿教师的行为。幼儿教师拥有教育信仰可以帮助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断升华,个人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推动学前教育的整体进步。
三、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培养的启示
职前教育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对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5]。人所处的“生活世界”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我们作为中国人,在我们独有的、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已经接受了不同程度的传统文化教育。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实习制度出发,找到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效果,帮助幼儿教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身扎实的教育信仰,具体启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教育学类课程的比重
任何信仰的形成都是人们对自身已有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所以对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教育信仰形成的首要前提。哲学家贺麟在谈到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时说:“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6]所以要形成科学的、成熟的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就要保证幼儿教师对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幼儿教师受到了很多社会舆论的误解,如社会上的一些人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看小孩的”“孩子王”“技术含量低”等。结合幼儿教师的招聘情况,许多幼儿园都想要招纳舞蹈或者钢琴等技能好的教师。种种情况使大学在对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课的比重,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学中,以教育科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的教育信仰才是保证幼儿教师不断成长的不竭动力,是幼儿教师教育生命的“根”。所以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中应重视并保证教育类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2挖掘技能课的教育性和文化性
幼儿教师的技能课主要包括钢琴、声乐、舞蹈、绘画、手工等课程。在诸多技能课的实施中应深掘课程背后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在向学生传递技能的同时,加强对课程内容教育性和文化性的认知。如钢琴和声乐课上可以选取中国传统的诗词及歌曲,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内涵;舞蹈课可以选取具有当地和民族特色的舞蹈种类,也可以选择传统的武术和健身方法;绘画课可以选择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国画及中国书法;手工课可以选取剪纸以及当地的民间技艺等,在学习技能课的同时,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了解当时祖辈们的坚守与传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背景以及思想内涵的分析和讨论,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从中汲取关于教育信仰的营养。在技能课实施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具备优秀教育思想的小故事,如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等,这些思想仍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具有启示意义,通过这样的做法来提升技能课的教育性,保证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中技能课的深度和内涵式发展。
3增设传统文化与信仰类课程
在通识类课程中,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关于具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信仰教育、艺术欣赏教育、文学欣赏教育等。启发学生对于生命、生活的重新审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从中学习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加学生对现有生活的幸福感。同时,通过对学生的美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真正具有美感的事物为美。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教育出发,通过对我国优秀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的学习,对学生的师德进行陶冶式的培养。师德是一个教师被称之为“教师”的根本,“立德”才能“树人”,一个人要想成为教师,德行是首要问题。所以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高尚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重视教师教育信仰这个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教育信仰,养成教育情意,践行教育行为。此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师德,提升传统文化修养,养成幼儿教师包括教育信仰在内的教师专业素养。
4优化实践类课程实施
幼儿教师教育信仰不光产生于知识,还产生于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摸索和反思,是内心认同与现实体验不断结合和更新的产物。一个教师的教育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通过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的不断指导和更正,是变化的。所以应该促进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最终形成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能力。以一种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对个人现有的教育信仰进行审视,形成改进和成长。在实践类课程中,大学指导教师和幼儿园的一线指导教师以及师范生要及时进沟通和交流,注重实习过程的监管和反馈,适时适当地给予学生指导,最后形成三方教师的共同成长体制。实践类课程应该穿插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之中,实践类课程进行前需要充分的准备,进行中要及时反馈和倾听,进行后要做好总结和反思。这三个方面的努力不仅仅是师范生要做的,还是大学指导教师和一线指导教师需要共同努力的,从而使实践类课程的意义发挥到最大。
四、结束语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通过职前培养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找寻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落脚点。激发幼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活动中,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学前幼兒的生命是如此柔嫩,需要教师无限的爱与呵护。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奠基阶段,对以后的任何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前摄影响,所以怎样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通过职前对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培养,形成幼儿教师的一种意志力,从自身践行并监督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从内在解决幼儿教师的教育信仰问题,才是提升幼儿教师师资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王立刚.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1):11.
[3]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80.
[4]吉喆.论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7):42.
[5]于小盼.学前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7(9):120.
[6]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0.
Abstract:In todays era, education has been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Internet,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s. Inappropriate teaching behavior of preschool teachers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and the lack of pre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belief is its root cause. Infant teachers urgently need to find the “soul” and “belonging” from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and fulfill their own spirit and belie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pre-employment training, the education beliefs of preschool teachers are cultivated by guaranteeing the proportion of educational courses, excavating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skills courses, increas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elief curriculum, and optim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belief cultivation
(责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