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成长依靠规范课堂教学实践

2018-12-27施会华邹秀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语言队伍建设

施会华 邹秀丽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从磨砺课堂教学语言开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磨砺中逐渐形成规范、生动、多元的课堂语言。从规范课堂语言开始,可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准化、集约化,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语言;规范;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022-03

“经合组织”教师教学国际调查报告显示——教师专业成长依靠课堂实践[1],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从磨砺课堂教学语言开始的。

课堂,是在固定的场所开展学习活动的专业情境,言语活动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上熟练运用规范、生动、多元的课堂语言,既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需要,又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营造生态课堂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但由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复杂性,教师专业成长的惯性和教师个人的惰性,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往往随意、混乱甚至枯燥无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久而久之造成部分教师专业水平的低质、空洞和平淡。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从规范的课堂语言开始。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所谓规范,即教师课堂语言的专业性要求,应体现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坚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促进学生发展,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许多教师常常凭着惯有的言语方式,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地使用课堂用语。“学生是教师的影子”这一论述说明了课堂语言的影响力,有的教师言语表达上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说话不完整、不规范、表达不清晰的语言特点。人们学会说话,依赖于大脑里储存的语言“样本”及其复制的本能,样本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规范课堂语言呢?

一、从教师中心到学生视角,教师在课堂上专业站位准确教师的学生视角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身为成人的教师们必须“俯下身来”,把课堂教学方式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视角”,才能使教师准确地发挥自己课堂上的专业角色,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必须铭记“学校为儿童存在,不是儿童为学校存在”,也就是说,“教师为儿童存在,不是儿童为教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说“孩子能懂的话”,用孩子的话说话。比如要用学生的语言描述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上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只想着我们的教案和课本。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还在思考,几位反应特别快的学生早早举起了手,由于时间的原因,或者说教师根本就没有真正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此刻学生的思维在哪里?只是关注到这个问题学生有了回应,有人回答了,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迅速结束此环节,枉顾大部分学生的正常思考。有的教师对于学生表述不准确的意见,立即打断,另外点名叫起“意中人”……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让“自己”的课堂顺利推进。很显然,這些教师是在急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教”,想的是自己的教本,根本不在乎学生的“想”,不在乎学生的“学”,根本没有做到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更没有“以生为本”了,而是纯粹地“以师为本”“以本为本”。

学生总会给教学活动赋予“意义”,没有教师可以阻止他们这样做[2]。课堂上需要教师真心体察学生,尊重学生的表达,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充满耐心和期待;当学生说完或者表述有困难时,学会“等三秒”,引导学生愿意说、学会说、说清楚。那种为了追求表面上的顺利而匆忙寻找“下一位”的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不敢张嘴、羞于说话,或者不知所云、乱说一气的情况。

二、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好好说话

只有教师发自真心地对学生的礼貌和尊重,教师在课堂上所发出的指令性语言才能清晰和准确。课堂上一次完整的对话至少要经历这样几个“链接点”:教师提出问题、等候学生回答、教师请学生回答、学生应答、教师回应学生的回答。研究表明,教师表述问题的清晰度和明确性,会影响学生答案的清晰性、明确性和一致性。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尊重气氛,第一认真并怀着尊重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发言;第二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发言很感兴趣[3]。走进课堂,经常可以听到“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之后教师就开始巡视,读完后就开始提问讨论发言。读课文?怎么读?读时干什么?是注意字的读音还是思考文章主旨,是默读还是大声自由读?学生得到的指令不清晰,教师的表述不准确,学生模模糊糊地读,模模糊糊地学,一节课下来只能是模模糊糊的一片。

指令的不清晰,任务的不明确,究其根源,还是教师在备课时的模糊状态,自己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更不清晰。听课后的评课(特别是随堂听课),问及教学目标时,往往都是很模糊的“就是认认字,读读课文,了解……的情感”细细推敲,一课生字中总有学生大部分都认识的,也有需要重点认读的,有需要重点理解的,教师是否能做到有计划地发出清晰的指令要求。

三、发挥教师课堂语言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夯实教书育人主要载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语言的示范性是我们职业要求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说得要得体,要注意引领性,榜样示范性,还得注意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这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不同)。

课堂语言的示范性表现在方方面面。教师应做到提出完整的问话,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完整的表达。不同的教师带出的班风不同,既表现在做事方式,行事风格上,也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这就是教师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或者与学生交流时都要注意语言的示范性,因为学生正处于学习吸收阶段,不自觉地就习得了教师说话的风格。

在一节课就要结束时,教师随口一句“刚刚课前大家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课下大家把它解决掉。”针对这样的语言,我们不禁要问:学生课前质疑的任务,如果课上不解决,那么课堂的价值在哪里?教师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零散的好奇转变为专注的学习兴趣和态度[4]。使用学生的语言来描述教学的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归本溯源的学习目标引领下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从教育教学本质追求的层面来看,教师发现课堂上来自学生的学习信息,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领与提升,使之成为课堂学习的推动力,这样的本领才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体现。

教师课堂上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体现。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使用为例,不少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赞美和讨要式的激励,如“大家给点掌声”“你真棒”等就让人觉得不切实际,你真棒!学生哪些方面棒?是读得准确?还是答得完整?是声音洪亮还是观点新颖?不如把“你真棒”“你真聪明”改为更有针对性的“你的声音真好听!”“话说得真完整”“你关注到了……这是大家都没有关注到的”等具有指向性的评价语。教师真心的赞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往往引领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赞美什么、鼓励什么,学生就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而程式化的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和随意敷衍的处世态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无效语言。如果教师以赞许、鼓励的目光关注学生,通过体态、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了解他们,重视他们,关心他们,从内在机制上说,学生会把学习的欲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语言里透着启发与鼓励,从外显上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有序、进展;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赞美和期待的语言,从学生终身发展的宏观上来看,能够根植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果教师善用激励语言,从心理能量的积聚来看,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勇于反思的治学之道和处世之方。

四、满足教学行为的专业性科学性需要,不断修炼教师的课堂语言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具有教师资格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分内工作,就必须锤炼好语言,善于运用规范语言表情达意。同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表达既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凿凿。这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用语的规范性,体现为教师的语言要正确传递知识信息,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展现熏陶影响的人格魅力[5]。这是对教师课堂语言规范的高阶要求。

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科学表述引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基本认知。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说话并不是说他能够花言巧语,只是说他能把一些意思说出来,通体完美,没有拖沓、脱节、似是而非等毛病。”教师在课堂上不讲“似是而非”的话,就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讲得准确、说得明白,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提醒教师要使用“完美的语言”表达“完美的意思”。

一节数学课上,学生在表述“几加几等于几”的时候,不会表述,有说“2和2就是4”的,有说“一个2再加上一个2就是4”的,还有说“二二得四”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科学习的科学性上引领,给出准确的、专业的“数学语言”,传达正确的数学信息即“二加二等于四”。教师规范数学语言的反复训练,体现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不规范语言及时修正,反映的是教师把握课标的准度,理解学科的位度,以及落实教学目标的清晰度。而艺体学科的课堂教学,既要以有声的语言讲清楚、说明白,又要以学科特有的元素传递信息,激发兴趣。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显示出来的示范性更强,科学性要求也更高。例如学习前滚翻这一内容,教师不仅要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说出来,还要给学生准确、到位的示范。因此,体育教师第一专业是教师,其次才要体现出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教师以这样的理念约束自己的言行,先育人再教书,从而发挥出寓教于乐的学科育人的优势。

五、运用生动灵活的课堂语言,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儿童所具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课堂语言生动灵活才能发挥最佳教育效果。课堂用语规范不等于呆滞死板,教师教育教学的机智体现在生动的语言中。机智是一种对言行的敏锐感,以及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的睿智。机智创造一种积极的言语氛围[6]。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与他人相处时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成为课堂变得灵动的润滑剂,也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喜欢一门学科的理由。

“教师说话”在课堂上发挥着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教师课堂评价就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7]。因此,课堂用语的灵活表现为多元,因人而异,又应该是有层次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像是经常听到的“棒棒,你真棒!”“好不好?行不行?棒不棒?”一种语言评价所有,一开始还有效,长此以往,学生也变得麻木,无视这种表扬,往往得不到真正的鼓励,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变成了低效或无效语言。有效的课堂语言可以通过我们的追问、引领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及深刻性,一句“你们觉得呢?”或者“大家怎么看他的这个想法?”、“能说说为什么这么想吗?”会把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入,也就更加有效。

教师生动的语言再辅以适当的眼神、表情、举止、神态等体态语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等,传递信息,表达一些语言手段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课堂语言的风趣又绝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或制造课堂笑料,而是渗透了学科因素和现场智慧的灵机一动或妙趣天成。如《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文中有“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一句,当谈到这句时,教师用时下流行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来说它的作用,貌似跟了时髦,但很明显不合适,甚至使学生曲解了这种语言重复所表达的作用,这样的幽默便适得其反了。

语言规范性有多方面的要求,有有声的语言,也有无声的体态语,但不管是哪一方面,关键是要发乎真情,顺应情境,用心聆听,用情引领,真正关注学生,才能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升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为教育教学创造出一方充满和谐、美好的学习空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多种策略与方法创设文本情境,提高了课堂言语活动带来的作用效度,有利于儿童对文本独特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在活动情境中言语范式的学习迁移,能够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儿童言语能力[8]。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一条促进教师适应教学实践需要的捷径。从规范教师教学语言开始,使教师快速走上专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唐科莉.教师专业成长依靠课堂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7-06-16.

[2][德]希尔伯特·迈尔.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美]沃尔什·萨特斯.优质提问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邓志伟.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杨慧.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7).

[6][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5—167.

[7]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施萍一.儿童生长课堂的言语活动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101.

Abstract: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rts from polishing classroom languag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lassroom language reflec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Teachers gradually form standard, vivid and multiple classroom language in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Standardizing classroom language can realiz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 maximum benefit of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lassroom language; regulations; team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语言队伍建设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