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的思考

2018-12-27赖昌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想教育高校

赖昌南

摘要:高校专业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参与者。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增强教学育人功能,构筑全员育人体系。在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强化思想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学艺术,增加师生情感互动。课堂思想教育应重点关注学术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责任教育等内容,并探索适合师生双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师;教学;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019-03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高校教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是高校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参与者。但是,由于分类管理及教师观念的原因,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呈现条块分割的状态,专业教师的思想教育意识比较淡薄,难以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强化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对高校形成思想教育合力有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中实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1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投入程度。国外学者Schaufeli认为,“学习投入是一种学习相关的积极的、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韧性,对学习有强烈的意义感!热情和愉悦感。”[1]有研究指出,学习投入主要包括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三方面,其中行为投入表现为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遇到困难坚持不懈、按时完成作业、课堂积极思考或讨论,不逃学、不旷课、不开小差等。就“动机”和“努力”而言,认知投入是指“会付出较大的努力,喜欢深入思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上进心,并勇于面对学习上的挑战”。显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提醒和关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减少课堂分神现象。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激发学习状态,加大行为和认知投入,帮助学生应对学习挑战都有积极作用。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感和自豪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实践角度看,在高中阶段,教师和家长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状态,倾向于把大学描述成自主、自由、舒服的人生阶段,加上高三的“心理和精力透支”,不少大一新生思想松懈,学习状态未能及时调整。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激励和思想引导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有积极影响。高年级学生容易因发展焦虑引发学习迷茫,目标缺失或目标模糊容易引起动力不足和懈怠心理。教学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教育。

2增强教学的育人功能

“育人”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可见,育人是全面、系统、立体式的教育活动,包含知识学习、习惯养成、思维训练、技能训练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界有“教书以育人为目的,不育人则无顶教书;育人以教书为手段,不教书则难以育人”一说[2]。换言之,育人是目的,教学是手段,教学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在于育人。课堂不仅是传播和探讨学科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高校实施全面育人的核心领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强化思想教育意识,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科学思维,培育人文精神,增强正性情感,形成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在开展专业教学工作过程中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思想育人工作,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培养品行端正、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育人功能,是高校教学工作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应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3提高高校全员育人效率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近年来,由于高校对教师业绩评价的转变,教学工作的受重视度相对下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繁重的科研任务客观上挤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对高校的教学育人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此外,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存在偏差,也影响了教学育人工作成效。其对策有二:一是鼓励更多的科研型教师投入教学工作,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丰富育人主体;二是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自觉和责任感,使教学工作者真正成为全面育人的主体。高校教学人员的基数大,专业威望高、影响面广,是全员育人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因此,提高教学人员的思想教育能力,充实专业课堂的思想教育内涵,扩大专业教学活动的思想教育影响,将使高校全员育人体系更加完善,更为高效。

二、在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1强化教师的思想教育意识

教学是高校主要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如前所述,思想教育对教学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教学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3]高校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转变思想教育工作的专属观念,从全面育人的高度重新认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强化思想教育意识,发挥思想教育的渗透和转化作用,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正向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感,从而改善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投入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明确教师的思想教育责任

教育是一个强调隐性影响的思想和文化渗透过程,是诸因素、多渠道綜合影响、循环往复的结果,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赖于职能部门之间的人员联动和功能互补。教育生活是鲜活的,教育情境具有即时性,即时影响和引导的效果最好、更持久。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状况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转变思想教育专属政工人员的陈旧观念,明确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思想教育责任,以强烈的使命感自觉加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行列,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引导,不断渗透,成为高校思想育人的重要参与者。专业教学需要思想教育的支撑,思想教育同样需要专业教师的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不仅是专业教师的责任,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要求,是教师良好师德的体现。

3锤炼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以良好的教学技艺为基础。教学艺术是教学生命力的体现。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更需要良好的教学艺术。由于思想教育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且受刻板印象影响,大学生往往对正式的思想教育没有认知偏好,甚至有一定的抵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教学艺术手段,以提高思想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教师只有不断锤炼教学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渗透思想教育内容,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从而在无缝对接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4]。教师应了解青年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审美偏好,在教学工作中借助艺术化的形式、个性化的途径,贴近青年学生,提升教学活动的涵养力和穿透力,为开展渗透式的思想教育做好铺垫,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增加师生的课堂情感互动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思想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而深厚的师生情感则建立在接触和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师生互动的机会,通过随机问答、作业展示与反馈、随堂分享与点评等课堂活动提高互动频率,全面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和维护师生之间的互助关系,增进了解,拉近距离,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学关系的增进器,也是教学成效的助推器。校园中获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师德好,敬业、热爱学生、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喜欢陪伴学生,为人热情,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可见,师德是师生情感的根基,交流与互动是师生情感的催化剂。高校教师应展现“爱生爱教”的职业情感,做到真正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以深沉的爱展开教育的过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思想上影响学生打下心理和情感基础。

三、在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如下方面,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

1学术道德教育

鉴于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非常必要。学术道德教育对培养人的诚信意识,改变高校学风、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公民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和行为自觉、建立诚信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重要意义。信息网络的发达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面临唾手可得的知识和信息,部分大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时投机取巧,热衷于不劳而获,随意抄袭剽窃他人的知识成果,在学生群体中造成恶劣影响。有些学生则是因为不懂正确引用他人文献资料,无意中出现抄袭行为。显然,专业教师对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大责任。在具体工作中,教师应区别对待,对不懂学术规范无意中出现抄袭行为的学生应系统说明和解答学术引用规范,帮助其改正,避免今后出现类似情况;对初次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者应以教育提醒为主,可以在教师职权范围内退回学生作业并要求重新完成后提交;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一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者应严厉批评,并交由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做出处分,通过惩戒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生中形成优良学风。学术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学术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养成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通过自身劳动创造成果和价值的人生观,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走好人生路打下基础。

2专业思想教育

高校专业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专业成长历程,部分教师还是在本专业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学者,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成长途径、发展前景等,是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的最佳人选。专业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多数时间集中在教学环节,这要求教师在传播和探讨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既是稳定学生专业思想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专业思想教育任务包括形成专业意识、强化专业认同、展现专业成长路径、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形成专业忠诚,培养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职业奉献精神等。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教师、学长、校友、行业专家、企业在职员工等,具体的方法包括分享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组织专业见习,在教学中扩展专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发展与行业分析报告,学长引领,校友交流等等[5]。

3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可见,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全体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共同职责,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价值观教育,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思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以及对人生的影响,同时在校园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及时渗透恋爱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人际价值观、知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教师应以自身的成长经验和人生阅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形成坚定的价值信念,并以此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4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个体砥砺德行、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点。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明使命、有担当、能奉献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强化责任意识,理解责任构成,培养责任担当,锻炼践行责任的能力。形成并强化大学生的“生命责任、行为责任、成才责任、回馈责任”,引导大学生从“关爱生命,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出发,立志奋发成才,自觉回馈社会。观念上,教师应充分认识责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责任教育对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价值。实践上,教师需要主动研究责任教育的时机和方式,灵活采用典型激励、案例分享、行为实践、个别辅导等方法,注意拓展教学工作的影响维度,布置专题调研、人物传记导读、社区服务实践等作业,延伸责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思想教育高校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