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天的“老土豆”幸福着

2018-12-27何龙飞

新青年 2018年12期
关键词:皮黄马尔科老李

何龙飞

秋种时节到了,远在老家的父亲致电给我:在下乡时,替他买150斤“马尔科”老品种土豆,拿回去种。

聆听父亲的安排,为儿子的我岂能不答应,何况,还是尽孝心的大好机会,何乐而不为?!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我跟随青年文艺人才志愿服务队去深山采风,有幸与“马尔科”老土豆谋面。起初,没想起父亲的叮嘱,但在年过七旬的老李家午餐时,见到了一碗又一碗被油煎得焦黃、细、长、小且散发着香味的土豆,禁不住吞咽起口水来。一吃,面、香甜的感觉自心底涌出,不仅爽口,而且爽心。

“这是什么品种的土豆哦,如此安逸?”我不解地问。

“哎呀,马尔科哦嘛!”老李爽快地答曰。

“啥子马尔科?”

“就是老品种土豆,我们叫它老土豆。”老李接着介绍:在推广良种土豆以前都是种“马尔科”老土豆,两者相比,良种土豆个大、皮黄心白,没有“马尔科”老土豆好吃,而马尔科老土豆个小、细长、皮黄心也黄,淀粉丰富、营养,更好吃;这里的村民们不改初衷,喜爱种植马尔科老土豆,除自家吃、种外,还对外卖种。近些年来,在生态越来越凸显、掀起返璞归真浪潮的情况下,马尔科老土豆越来越稀缺、吃香了……

原来如此,我对马尔科老土豆有了深入的了解,情不自禁地在心中礼赞起来。再看盛情款待我们的老李:戴鸭舌帽,双眸细小但炯炯有神,胡子已花白,脸庞瘦削、古铜,手上老茧密布,着一身青黑色衣裤,俨然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可他腰板硬朗,精神矍铄,一脸的笑意,忙着招呼我们多吃油煎马尔科老土豆等菜,莫客气。在一边的摄影家阿陈与老李是老熟人,作了延伸讲解:老李家原在坡上,因地质原因,后搬迁至村里的居民点,消除了安全隐患,还与其他村民同处、同乐,幸甚至哉。而且,他的孩子在外当老板、发展项目,各个有出息,为他争了光。对于这些,老李还不知足,在山崖边上建圈,养猪、鸡、羊,每天往返步行一个小时以上,苦累不言而喻。当拿到一叠叠钞票、看到老伴舒心的笑容时,老李乐呵起来,感到更加幸福,也就乐此不疲。

当时,我就想:老李其貌不扬,土里土气,老气横秋,却志在千里,殷实得很,也干出了一番“事业”,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难道不是一个地道的、幸福着的马尔科老土豆吗!

饭后,由老李当向导,我们一行到了两里外的名叫桐麻树的地方。几声吆喝后,老贺、老任、另一任姓老人、老潘等人次第到来,凑热闹。土坝子虽小,但在我们的号召、怂恿下,竟荡漾出了文艺气息:68岁的老任首当其冲,坐在石梯坎上唱起了民歌《薅草锣鼓》。虽然调子不断重复着,歌词却在变换,老任把握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唱得有板有眼,分外精神。“呵,好,再来一首!”我们听了,深受感动,尽情地鼓掌。老任也不推辞,接连唱了好几首民歌,均赢得阵阵掌声。受到感染,同行的音协陈主席即兴演唱了民歌《青杠叶儿嫩咚咚》,对歌词不够熟练,就再唱一次,引来喝彩声一片。在场的另一任姓老人再也坐不住了,同样站在梯坎上清唱一首民歌,字正腔圆,韵味无穷,来一段四言八句,朗朗上口,眉飞色舞,意气风发,不能不令人喜闻乐见,拍手叫好。连80多岁的老潘看、听后,笑得合不拢嘴,也大着胆子哼了几句,获得我们的夸赞。此时,乡文化中心的老王见缝插针地介绍:最先唱的老任经常参加乡里的民歌比赛,到城里也演出过,回来带动了一批老人唱民歌,其乐融融,无与伦比,幸福着呢……不知不觉间,这场民歌会持续了一个小时,在欢声笑语中意犹未尽地结束。

那时那地,多愁善感的我发自内心地感激参与表演的老人们,除了佩服还是佩服,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们不正像一个个马尔科老土豆吗,外表不光鲜,但肚里有“货”、阳光、乐观,人老心不老,而且活出了价值、尊严,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怎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呢?!

事实上,我的判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着青蓝衣裤的老贺尽管没演唱山歌,还有些木讷,可他卖给我160斤马尔科老土豆,装了3口袋,袋袋饱满,各个小巧、无烂损,保证质量和数量,彰显了爽快、诚信、憨朴、仁义、耿直的秉性,又是一个活脱脱的不耐看但本分、执着、可信、越土越是香饽饽的马尔科老土豆。

我付清160元老土豆款后,几个老人齐心协力把马尔科老土豆抬、背到了车上,喊着“下次再来耍”、“慢慢走”之类的真诚话语,挥挥手,目送我们渐渐远去。

回望那些站立着的“马尔科老土豆”,憧憬父亲购买马尔科老土豆的愿望得以实现、把自己也种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土豆、幸福连连的情景,我分明感到了温暖与欣慰,不由自主地发出秋天的老土豆也幸福的感叹。

第二天,我兑现承诺,驾车给父亲送去了3袋老土豆,坚决拒收土豆款,摆些老实的龙门阵,让父亲像老李、老任、老潘、老贺等山里的老人一样成为秋天的马尔科老土豆,不断幸福着。

(编辑·蔡博)

猜你喜欢

皮黄马尔科老李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浅析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
取材宏博 立论中肯 成一家言——评《南北皮黄戏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