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阐释性研究
2018-12-27于亮亮
摘 要:在对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意义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对于意义的研究往往是同语境割裂开来的,将其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同时忽略语言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但是随着语言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及多学科多领域间的交叉互动,使得越来越多的观点涌现,对于意义的理解同样产生了变化。本文从哲学阐释学及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将意义放在语境中,并将语言参与主体对意义的影响纳入其中,对意义的阐释性做出相应的解释及说明。
关键词:意义;阐释
作者简介:于亮亮(1995.9-),女,汉族,哈尔滨市阿城区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1、引言
在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意义主要由其句子成分及句法规则决定,意义的组合性被广泛推崇。在这种条件下,逻辑语义学对意义的组合和解释被认为是最贴切的,这使得句子的意义同外部世界脱离,成为真空状态下没有实际交际意义的纯理论实例。但是随着语言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及多学科多领域间的交叉互动,使得越来越多的观点涌现,对于意义的理解同样产生了变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成长壮大,意义逐渐走出了狭小的圈子,具有了外延意义,随后认知语言学学者发现,意义的产生同样离不开认知主体的作用。而这一观点在哲学阐释学中同样有鲜明的体现。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意义阐释性
在传统语言学中,意义的存在往往是为了解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存在的,意义即事物,提起这个意义,随即就会在脑中浮现出事物的意向。这种语言学观点的则是来自逻辑学中的外延和内涵。在本科的学习中,我们对于意义最熟悉的莫过于Ogden 和 Richards对于意义的定义及Leech的意义七分法。但在众多的意义学习中,一直强调的均是意义的客观性,对于意义在使用中的参与者却视而不见。而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意义的这种理解祈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语言所表达的情境不可能同客观实际完全相同,它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对于上个世纪 中叶流行一时的义素分析,研究者们应该依旧记忆深刻,而直到现在仍旧有学者进行研究。在当时,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出,意义的存在就是为了体现事物的本质内容,因此对于无法精确描述出来意义的词他同样感到困惑,并指出,意义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使用过程中,认知主体以客观世界为主要的认识对象,结合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正是人的 思维。虽然加入了认知主体对于意义的识解,但是意义其自身的客观性仍旧是不可改变的特性。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学者来说,认知主体随时都在对外部世界进行阐释,这不仅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同时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解读过程中。
3、哲学阐释学视角下的意义阐释性
哲学阐释学是意义具有阐释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之一,哲学阐释学认为意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义主要是由于读者在文本解读中产生的,在哲学阐释学大家伽达默尔看来,历史之所以能有意义,正是因为读者对其进行了解读,而意义的构建是由个体的阐释形成的,离开读者的解读,“意义”就是去了意义。虽然不得不承认伽达默尔所提及的意义同语言学中的意义略有不同,语言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意义,而哲学阐释学研究的是具体文本的意义,但是哲学阐释学对于揭示意义的阐释性仍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两种观念下意义阐释性的差异
哲学阐释学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读者身上,认为读者是解析文本的主体,在文本的阐释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因为哲学阐释学认为意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读者和文本交汇中。这种观点毫无疑问的将读者置于高位。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作者在作品阐释的过程中同样起到的作用。而认知语言学家们则是从这一方面入手,从认知主体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意义进行阐释,但这同样不能保证意义反映的就是事物本身,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主体思维的参与为其增加了不可预测性。“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思维或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2]。所以,认知主体在识解世界的过程中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同哲学阐释学相较来说,认知语言学侧重于認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及文本的形成方面,认知语言学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的知识来源,通过主体的官能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词条上,而这种记忆的方式和内容因人而异,对于事物的意义阐释就不尽相同了。
5、结论
上述两种理论对于意义的阐释性有了较为清晰和明了的解读,但是这两种意义的阐释性同样存在的一定的差异,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阐释性主要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解读,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了解后,形成的主观评判,是一种广义上的编码的过程,但是这个编码并不局限于一串代码或一个文本。而对于哲学阐释学来说,对于一定的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将不同主体的主体视角同文本相融合,诠释出不一样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解码的过程。因此,无论在哪种思想中,意义的阐释性无可辩驳,成为意义 的独特属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华 劭.语言经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2]伽达默尔.诠释学Ⅰ: 真理与方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3]利 奇.语义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王 峰.意义诠释与未来时间维度: 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