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复杂创伤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2018-12-27刘刚
【摘要】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复杂创伤骨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科五年级学生,共60名,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应用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的教学成绩。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有效率62.2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杂创伤骨科教学中,采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值得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3D打印技术 复杂创伤骨科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223-01
创伤骨科技与骨折形态千差万别,一直以来都是开展医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传统课本插图仅简单介绍了与放射科相关的知识,如X线、CT和三维重建等,除了给学生视觉感受之外,立体直观性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很难直观认识那些复杂的骨折,如复杂髋臼、脊柱和肩胛骨骨折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得以实现,3D打印技术逐渐应用到复杂骨折上,以此可以针对复杂骨折进行数字化三维解剖的重建。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60名本科五年级学生,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3.76±0.68)岁。全部学生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显著,P>0.05,值得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安排同一名骨科教授在同一教学环境中为两组学生集中教授理论知识。挑选一名具有硕士学位、经验丰富的骨科学专业主治医师来进行临床实习带教,典型骨科创伤病例资料由两组学生共享[1]。
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教学完成的基础上,针对复杂骨折进行CT平扫与三维重建,并借助Mimics 10.1软件完成3D模型的建立,采用3D打印机将其模型打印出来。然后,学生在辅助软件的帮助下对实体创伤类型进行模拟,借助模型来对力学传导和骨折损伤机制进行充分的理解;凭借模型提前完成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固定方式的模拟,同时对内固定位置进行调整,以模型预弯内固定位置为依据,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复杂骨折。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室内由教授对疾病原理进行讲述、查体,并且需要对X线片、CT和辅助检查进行查看,在手术之前展开常规讨论。
1.3观察指标
结束实习后,对学生进行展开综合测评 ,即出科考核和对自我对骨折相关知识的认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当P<0.05 时,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D打印技术主要是在材料累加概念与叠层制造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控制以物体CAD模型或CT等数据为依据,通过精确的堆积材料而对原形进行制造的一种新技术,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设计思想自动转化为相应的物理试验模型或能够对零件进行制造,以此可以制造出高度仿真的患者伤情模型,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2]。同时,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促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对复杂骨折进行更好的学习。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除理论知识和专业兴趣之外,各项成绩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在复杂骨科临床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更加扎实的掌握理论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管华清,徐明,杨同其,姜为民,杨惠林.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178-179.
[2]Lanz F. Lanz X. Scherly A,et al. Refined methodology for implantation of a head fixation device and chronic recording chambers in non?鄄human primates. J Neurosci Methods.2013(02):262-270.
作者简介:
刘刚(1975年1月-),男,汉族,河北省滦县人,副主任医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脊柱、创伤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