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新生
2018-12-27徐萍
徐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法国著名作家纪德是位高产的作家。一生著有小说、剧本、散文、日记 和书信等多种作品。在1891年,20岁的他便写出了第一部小说《安德烈·瓦尔特手册》,直到1947年,年届77岁他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他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当时瑞典文学院是这样评价他的文学创作和作品的:“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已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和处境”。由此可见,他是因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强烈的心中共鸣和社会反响,而获此殊荣的。他的《人间食粮》被青年人奉做枕边读物,纪德也因此成为了青年人的精神导师。青年人阅读纪德的作品来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消除自己的疑惑与迷茫。从这一点上讲,纪德将自己塑造成这样的作家:通过书写自己的经历和内心世界以供他人参考——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照亮年轻人前进的道路。
纪德是什么时间又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写作如此定位和设计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在纪德的自传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是有做解析和说明的。
一、死亡与新生
《如果种子不死》从纪德幼年记事开始写起,讲述了他童年的时光、受教育的过程和宗教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与表姐心心相印相恋的经过,直至他的母亲病故,他与表姐订婚整整26年的真实历程。上卷中记录了他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中,处处需要严守道德伦理,信奉宗教教义,时刻都要压抑他的内心的思想并约束他的行为;下卷中记录了他去北非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摆脱了内心的宗教道义束缚,大胆反叛并体验各种欲望生活,认清自己真实的性取向。其中,下卷中提到一个重要的经历。纪德在去北非的路上,舊疾复发,踏上北非土地上后病情加重,他写道: 我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我呼吸非常困难,感到非常不舒服……。纪德用了“听天由命”来描述当时的病情的不容乐观,由于它的父亲也是死于肺病,他觉得他这次怕是危险了。他的身体却奇迹般地康复起来。他恢复体力后的第一天便与一个阿拉伯小男孩体验了激情。也是从这一天起,他重生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顺应了他的自由天性了。
经历了死亡过程却又最终被奇迹救活的人就会展现出新的生命力,这有点像神话故事之中的凤凰涅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死亡的过程中,意识清醒的人会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个过程是极为迅速的,而一生中所有的遗憾都会被展现在你的面前,而大多数人都只能带着这些遗憾永远的逝去。可对于被救活的人来说,这种强烈的刺激会导致他们以后的人生发生巨大的变化,会极力弥补以前生命中的所有遗憾,在旁人看来就似乎是获得了新生一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为自己所做过的一些事而悔恨,也会为生命中的一些错过而遗憾,但是这种悔恨和遗憾不过强烈,而只有经历过死亡过程的人才能真正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的人生。正如纪德在《人间食粮》中这样劝谏道:“纳塔纳埃尔,我很想给你一种谁也没有给过你的快乐。这种快乐,我本人倒是拥有,但不知如何给你,我希望与你交谈比谁都更亲切……我只为你写作,只为这种时刻写作。我希望写出这样一本书:你从中看不到任何思想。任何个人激情,只以为看到本人热情的喷射。我希望接近你,希望你爱我。”
二、新生后的启示与使命
经由此次死亡与新生的历劫,纪德决定敢于成为自己,他悟出了两个启示:第一,从前的被家庭、宗教、道德伦理压抑得喘不过起来的纪德已死,上天既然让他重活一次,新生的纪德一定不可以像从前那样活着,新生的纪德将藐视传统的价值和他人的责难,新生的他自由自在、热爱生活、直面情欲。第二,既然上天给了纪德第二次生命,新生的纪德也应承担自己新的人生意义和使命。虽然这次特殊的经历使得他想通了许多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缘际遇有历死的经历,然后彻底地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人生。纪德要分享他的经历和精神世界,用写作和日记等形式帮助他人能领悟到些什么,进而打开思想枷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他从北非旅行回来后,便开始写作。接下来的几年中,纪德以己度人,以关怀他人的境况为使命,特别是青年人的处境,他笔耕不辍。
1891年,他写出《安德烈·瓦尔特笔记》,虽然此书作为第一部作品还不成熟, 但是这是一部与“我的天性做斗争”的日记。书中的“我”表达了对表姐精神上的爱情,却又被宗教禁欲的要求所压抑,笔记中完整地记录了“我”内心的种种挣扎,最终因这种矛盾得不到解决,被折磨得发了疯。纪德用《安德烈·瓦尔特笔记》劝谏他人与青年人要学会释放和解放自己,只是一味地困惑和挣扎,你们也会发疯的。1893年,纪德写出《爱的尝试》, 吕克和拉舍尔在春天的相爱后,很快便拥有了彼此,后来一路相伴游园,他们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对对方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于是在秋天平静地分了手。故事很简单,纪德“借一部作品去体验现实中无法经历的人生,感受自己生命中所没有的喜悦”表达了他对“幸福的渴望”来劝诫他人与青年人,如果渴望爱,就去行动、去爱。1897年,纪德创作了《人间食粮》,他的意图和使命感更直接明了了。他以另一个“我”的身份反复地对纳塔纳埃尔说到“我要教会你热情奔放”,也通过此书对每一个人呼吁说“但愿本书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关注这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自身”⑼. 1902年,纪德创作了《背德者》,主人公米歇尔在结婚旅行中大病一场差点丧生,这次不幸的转机使他感悟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于是彻底抛弃了信仰和道德准则,充满激情地投入对生活情趣和感官享受中,即使妻子因为他的不管不顾而死,他也没有后悔,继续过着他想要的生活。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背德者”米歇尔其实就是纪德本人,他再次现身说法地来直面他人的质疑和责难,来告诉他人和青年人,做自己,不后悔。1909年,纪德发表了《窄门》,女主人公阿莉莎与她的表弟杰罗姆相爱,但是她深受宗教的影响,放弃了世俗的爱情,最后在异乡痛苦病死。死后留下的日记中却真实地写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纪德定是想要警醒我们:你是否想要成为下一个阿莉莎?如果不想痛苦地过一生,是不是应该走出那道门,承认自己的感情,追求自己的幸福呢。1919年,纪德的《田园交响曲》问世, 新教神父收养了盲女瑞特吕德,不料神父对盲女发展成世俗的爱情,神父的儿子雅克也爱上盲女。盲女复明后,发现她爱上的不是神父而是他的儿子,而雅克已经皈依天主教并担任神职,不能结婚了。因为心中梦幻的世界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盲女绝望投水自尽。这是纪德笔下塑造的又一悲剧人物,纪德总是用悲剧人物来警醒世人:如果你的爱情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或者你的爱情为世人所不容,死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吗?除了死去,坦然面对自己的感情,摒弃世俗传统观念也是一种解决办法。1926年,纪德发表了自传《如果种子不死》,用这本书来解答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生,他为什么写作,他都是为了谁写作。
三、结论
“如果种子不死”这个典故是来自《圣经·约翰福音》。耶稣死而复生后对众人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不死,就结出很多粒籽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丧失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⑽ 纪德的这粒种子没有死,孜孜不倦地写作来将这粒种子传播开来,就会有结出很多粒籽来的结果和将来。1951年,纪德死了,但是纪德精神永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