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及其推广的研究

2018-12-27房长旗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切块薯块技术推广

房长旗

内蒙古地区在马铃薯种植方面具有一种独特的天然优势,也是我国马铃薯的重点种植区域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调整,内蒙古地区所有的马铃薯产业也逐渐由传统种植模式转型为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同时当地的马铃薯加工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 内蒙古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技术

(一) 选种与催芽

根据土壤的现实状况,合理选择品质优良的马铃薯品种,从而为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打好基础。正常情况下来说,优秀的马铃薯品种主要可以表现为拥有较高产量、质量和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在结束初步的马铃薯品种选择后,就可以进行科学催芽,通过正确渠道合理催芽,将马铃薯切块处理,随后通过施基肥和整地等办法来准备好种植的土地。在进行正式种植前的18天左右,种植者应该选择处理种薯。应该选择那些形状比较完整的马铃薯块,舍弃那些出现腐烂问题或是被冻伤的马铃薯块。优质的马铃薯种块应该具有鲜艳的色泽,同时马铃薯的外表呈现出一种光滑的状态,在选择过程中,应该舍弃那些表面光泽比较暗淡的马铃薯块。在实施催芽工作的20天前,首先应该将马铃薯块放置在地窖当中,或是进行冷藏处理,从而让其能够顺利进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改变休眠状态。在实际催芽过程中,当薯芽的整体高度达到1厘米左右,应该通过散光作用,进行状芽处理,避免薯芽直接受到风吹日晒。在催芽工作中,要以4到5日为间隔来整理翻动薯块。此外,假如催芽工作中发现了薯块出现腐烂和病变的状况,可以将其彻底淘汰。最后在进行切块时,应该保证所有的薯块重量尽量保持在40克左右,同时切块中应该各有一个芽眼。切块工作后,还要使用多菌灵对薯块进行处理消毒,同时摊开晾干。播种工作能够直接影响到马铃薯的成长质量,为此应该合理控制种植深度、密度、时间等因素。

(二) 田间管理技术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其他不良因素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这也是提高馬铃薯产量的重要措施。和其他的作物相比,马铃薯具有较短的成长周期,提高田间管理效率,能够及时发现成长过程中马铃薯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在种植马铃薯时,应该及时进行除草作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杂对植株所产生的影响。对马铃薯进行施肥工作时,应该充分结合马铃薯的生长状态,合理进行施肥工作,科学进行追肥工作。当马铃薯处于芽苗阶段时,可以通过喷施和点施的方法追肥,同时注意相应的药量和次数。

(三) 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产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病虫害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马铃薯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防治,从而提高马铃薯产量。首先在马铃薯的选种阶段,应该根据马铃薯的品种特点,选种那些具有较高抗病虫害特性的品种。同时假如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已经有植株出现病虫害问题,就需要通过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防止病虫害问题的进一步扩散。当植物出现病虫害问题,具体的种植户应该通过防虫网和银灰膜来对马铃薯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科学的绿色处理防治,在需要的条件下,在使用各种化学药剂来进行具体的防治工作。

二、 内蒙古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技术推广

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技术的推广体系,同时继续研究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从事于推广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技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各个马铃薯种植户家中的田间地头当中,从而将技术推广服务真正落实到农民群众当中,真正做好技术推广工作。推进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的科学基地建设,同时建立一些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具有明显产的产业链条优势和能够进行市场导向引导的科学种植示范基地,同时将示范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助理。促进各种新马铃薯种植品种的发展和推广应用,让内蒙古区域的马铃薯种植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内蒙古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域,当地的马铃薯生产规模一直保持在平均水平以上。同时马铃薯产业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效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优化升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基础的保障。为此在内蒙古快速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研发创新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技术,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137615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镇政府)

猜你喜欢

切块薯块技术推广
费乌瑞它切块与整薯播栽的性状和产量
魔芋切块繁殖的生长特性及产量分析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马铃薯种薯切块技术要点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