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管窥
2018-12-27朱芷鹤
朱芷鹤
摘要:我们往往被古代君子堪称“贵族”的气质与“风雅”的精神所折服,“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美,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的君子群体依旧是我们值得效仿的,本文对《论语》君子人格进行简析。
关键词:《论语》;君子;仁
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培养理念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石,在这种求“善”的理念之下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周代稱为“君子”,与崇拜进化论的当今社会人才培养方式迥乎不同,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培养方式和方向的不同造就了两个社会的巨大差异。
一、“君子”人格之由来
谈到君子的概念,先秦典籍对于君子之分类有两种。一是邦国贵族,如《乾》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的“君子”被高亨先生解释为“贵族与士之通称”;另一类是有着很高道德修养的人,如《论语 学而》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被杨伯峻先生解释为“有德者”。显然,讨论君子人格的范围不应仅停留在贵族群体的层面,而是面对“有德者”的社会群体。周代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有着一整套完备的方法的,不同于殷商注重血缘关系、崇拜鬼神、以征伐作为主要手段的统治方法,周以礼乐统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眼光从虚幻的鬼神身上转移到人本身,核心是道德规范与人治。周代正是通过小学与大学的精英式教育来培养人才,这种教育制度也正是培养君子群体的温床。《礼记·学记》中讲“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说明教育目标并不是达到个人的利益,而是出于社会的责任,即培养“君子”品格的人。《礼记·大学》提出了三点“大学之道”的理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三者之中,最终目标是达到“善”的境界,更进一步,《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元素被儒家认为是君子的行为准则。
二、“君子”人格的具体体现
周代的教育制度是以乡里为基础的,是伴随着城邑制度发展出的产物,当时的学校被称为“庠”和“序”,从乡里教育而培养出的乡党人格即是君子人格的重点体现之处。《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在乡里的言行,处处体现了高雅的“君子”风范,以《论语·乡党》最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言行: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也。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訚訚如也,与与如也。
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对于乡里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他认为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子路》,则可谓之士。在参加饮酒的场合依旧不忘记尊重老者,让老者先行;虽然孔子和弟子平日不语怪、力、乱、神,但是面对乡人的迎神活动仍身穿朝服,立于阼阶,体现出对乡里风俗活动的恭敬态度和理解;在平日里亲近的朋友,一旦家里有了大事,他一定要态度恭敬,给予别人以体谅;身处庙堂可以在谨慎的条件下略显健谈,却在乡里更加谨言慎行;在乡人马厩失火的情况下,仅仅过问人的生命有没有受到伤害而不提物质损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在与“君”平日的接触中,孔子也体现出身为人臣子的恭敬和君子态度: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凡是在君出现的时候,孔子的行为就变得十分恭敬,甚至到了不安的地步;接待外国宾客时面色庄重,身体的动作整齐,客人离去一定告知君上;甚至去外国参加典礼时的行为举止也有着谦和大度的君子之风。孔子病时君主探望,依旧要穿好朝服,以表示对君上的尊重。
三、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
“仁”作为道德标准之意,共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孔子最出众的弟子才会被评价为“仁”: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这里用“长久地”译“三月”,用“短时期”“偶然”来译“日月”,说明颜回在老师的心目中确实做到了“仁”。然而除了颜回,孔子本人也的确是一个长久“不违仁”的人了,只因夫子的谦恭品质,不会去说自己是一个仁人,然而他的言行举止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确乎君子,确乎仁人。拥有“仁”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内向性,即培养人的内在修为。孔子与弟子的谈话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最为著名,其中唯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 先进》)。孔子赞成曾皙的志向,并非一概否认他人的想法,只是认为子路“其言不让”,而对公西华点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则暗示了孔子对于公西华能力的肯定。然而对曾皙理想的赞成,则是因为曾皙的理想中有着“仁”的体现,对于生活之美的刻画和扶幼携老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化的人生境界。公西华的论述从外向转为内修,是其对“君子”修养理解的升华,从简单的机械理解和统治与建功的欲望之中解放出来,回归了自然与本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孔子自身的愿望也散发着仁者的光芒。
总之,君子人格造就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风貌,中国被成为礼仪之邦也是因为君子群体的存在。君子于事终日乾乾,对人温良恭俭;衣袂飘飘,一举一动合于礼乐,这是周代的精神风貌,也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中国人格。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9 (第一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6 (第一版).
[4]《十三经注疏 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