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中衔接手段的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的动因研究

2018-12-27徐佳佳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替代英汉翻译对比

徐佳佳

摘要:本文主要选取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出现的三种替代形式:动词性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进行举例说明,发现这三种替代形式在使用上存在差异。通过替代形式在原文与译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不同翻译方法的所占比例,从而发现译者在文本翻译中侧重直译来处理文本中的替代现象。直译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基于以下两个因素:文本的语言特征和译者的文化态度。这些例子的对比分析能够加深人们对英语替代形式的理解,并运用于实际的英汉翻译过程中。

关键词:替代;对比;英汉翻译

一、文本分析

这部小说温暖而动人、语调平缓甚至略带明亮地去讲述一个穷苦女孩的成长故事,一个移民家庭如何在美国艰难地生根发芽,就算辛苦也要苦中作乐。作者贝蒂·史密斯,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她的经历跟书中的女主人公弗兰西相似。一个移民家庭的孩子,父亲酗酒,母亲是清洁工,她和弟弟经常去捡破烂,小小的她就要被迫去面临生活中的坎坷与艰辛,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她对知识的向往,她依旧会在每周末从图书馆借一本书,坐在树的云梯里,享受着阳光,接受知识的洗礼,像树一样生根,发芽。我们改变不了苦难本身,但是我们至少能够选择快乐的面对。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贝蒂·史密斯,2009)。

二、语篇衔接与衔接手段

所谓语篇衔接,就是使用一定的语言手段,使句与句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联系起来(孙致礼,2011:46)。“在语篇中,一个句子内的某些词语与上下文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或者说,某些词语的具体意义要从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索引。前者为衔接项(句),后者为被衔接项(句),两者构成衔接关系。正是这种衔接关系使语篇成为形式和意义的完整一体”(胡壮麟,2000:245)。可见,衔接在语篇生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韩礼德和哈森(2001:4)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当话语中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成分的解释时,便会出现衔接。”替代就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是用一种成分替代上文当中已经出现的成分,被替代的部分可以在上文中找到。要理解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的意义,必须从上下文中寻找被替代的词(黄国文,1987:104)。

三、衔接在翻译中的作用

特定语篇中衔接手段的选择能够起到一些重要的功能,而衔接手段的切换可能会改变这些功能(Blum-kulka,1986:302)。因此,替代在文本翻译起到的作用就会与其他衔接手段不同,有其特殊功能,避免了单词的重复和句子的臃肿,使语篇更好的衔接。英语中替代形式会以替代上文出现的词、句出现,但翻译成中文时会出现理解替代不准确的现象,这就会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纽马克(2001)指出:“在我看来,衔接是篇章语言学或语篇分析中可用于翻译的最有用的成分。”因此,译者要仔细阅读原文,留心那些起衔接作用的词语,从而对原文作出正确的理解,以免造成误解和误译。韩礼德和哈森(2001:90)将英语中的替代分为三类:动词性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小句型替代。本文以《布鲁克林有棵树》为研究文本,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文本中的三种替代形式分别采用的翻译方法,基于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译文中运用的频率,旨在发现其背后翻译策略的动因。

(一)动词性替代

根据韩礼德和哈森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根据不同语境,英语中动词的替代形式do及其相应的变换形式 did,does,done,doing,都可用来替代某些动词和词组。

1)原文:For his sake and because she was touched by his thinking of her,Katie ate the salad.Evy was urged to try some.She did and said that shed sooner have tomatoes.

译文:凯蒂被他的体贴打动了,为了他,将这鳄梨色拉吃了。她还让艾薇尝了些。艾薇尝了尝说,宁愿吃西红柿。

例(1)中替代词did可以在上下文语境中找到,替代上文出现的try,做的是动词性替代。这里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乔曾锐(2000:244)在《译论》一书中这样定义直译:“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译文刻意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内容与风格。”

2)原文:She ate her sugar bun slowly,reluctant to have done with its sweet taste…

译文:她慢慢地吃着甜面包,不想一下子就把那甜味给消灭掉……

例(2)中替代词done做的是动词性替代,替代前句中的ate,没有译成“吃掉”,用“消灭掉”更加自然,真实,仿佛一下子回到小时候吃糖时的感觉,含在嘴里舍不得让它融化。

这里用到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使用译文语言中功能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以替代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即便损失原作形貌,但从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乔曾锐,2000:291)。

(二)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就是用某一成分替代上文中的其他名词或词组的语言现象,常见的名詞性替代词有one和ones,其中one最常用。

1)原文:And Francie had never had a doll except a two-inch one that cost a nickel.

译文:弗兰西只拥有过一个五分钱买的两英寸的小布娃娃。

例(1)中替代词one可以在上下文语境中找到,替代上文出现的doll,做的是名词性替代。采用了减译的翻译手法。减译是翻译中最为常见的变通技巧,运用了减词不减意的方法,使意义更加明确,文字更加流畅。我们知道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尤其讲究语言的简洁、流畅,因此我们在英译汉的翻译实践中,要学会舍弃源语中不需要的成分,学会减译法。

2)原文:She was reading a book a day in alphabetical order and not skipping the dry ones.

译文:她按照字母顺序,一天读一本,连枯燥乏味的书也不放过。

例(2)中替代词ones做的是名词性替代,替代上文出现的books,用到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可以看出句子上只有语序的变化。刚开始学习翻译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个常见的习惯,就是不愿意冲破原文的结构束缚,照搬原文的语序,忽略汉语遣词造句的特点,希望这些能给翻译专业的同学一些启发。

(三)小句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中的替代词所替代的不是句中的某一个单词,部分,而是整个从句,英语中用于小句性替代的替代词分别是so和not,so用于肯定所替代的小句性替代,not则用于否定所替代的小句性替代。

1)原文:…countered Francie.“Here in Brooklyn ‘stoodis like the past tense of‘stay.”

“I guess so,”agreed Neeley.

译文:……弗兰西反击说,“在布鲁克林,打转就是留的过去式。”

“差不多吧。”尼雷说。

例(1)中替代词so做的是小句性替代,替代上文出现的‘stoodis like the past tense of‘stay,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在这里省略了,删减上文出现的句子,翻译目的达到的同时而又不失简洁,符合减译的翻译方法。

2)原文:“I never heard you sing it before.

“No,I guess not.Its just a song I know…”

译文:“我从没有听你唱过。”

“是没有唱过,不过这歌我知道……”

例(2)中替代词not做的是小句性替代,替代上文出现的I never heard you sing it before,这里在翻译时译出了,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符合汉语中的对答习惯。

四、翻译策略的动因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译在三种替代形式的译文中使用次数最多,高达74次,占55.6%,其次是减译,共42次,占31.6%,而意译最少,只占12.8%。在不同翻译方法的所占比例上看,译者在文本翻译中侧重直译来处理文本中的替代现象。西方翻译理论家斯坦纳(2001:319)认为:“(翻译)最理想的状况是,在转换时不遭受任何的损失。”译者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面对不同问题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求得原文与译文在理想状态下的一致。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密切相关,形成一个微观到宏观,具体到抽象的层级关系,翻译策略是翻译方法的宏观指导,而翻译方法是翻译策略的具体表现形式。直译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即译者选择向原文作者靠拢,异化翻译策略能使目的语读者充分欣赏和领略异域风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熊兵,2014)。译者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动因基于以下两点:文本的语言特征和译者的文化态度。

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属于文学作品类的成长小说。文学爱好者李浔阳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表现困境中的成长,超越了悲欢,作者叙述的态度始终是平和而宽容的。”文本总体的语言特征是平和和宽容的,而“翻译方法是与整个文本相关联的”(Newmark,2001:81)。根据赖斯所划分的文本类型理论,该小说属于表达型文本,赖斯(Reiss,1971)将表达型文本的翻译方法规定为“同一”策略,采用原语作者的观点,译文应该传递审美形式。所以译者倾向于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通过温暖平和的语言叙述出来,为目的语读者创造与原文类似的文体效果。

译者的文化态度最早由王东风(2000)提出,他认为,译者主观的文化态度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的文化态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看,译者的文化态度关涉译者对原作者的态度以及对文本建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态度。方柏林在翻译该小说文本期间曾明确表示:“作者Betty Smith死了几个星期后我才出生,所以和她的时代毫无交集,但这部小说却看得爱不释手……我想我们每个人的苦难同年,都是这样一部写不尽的小说……”,这表明译者与文本所建构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正如杨武能在描述译者与作者关系时曾指出:“面对可尊敬的作者和真正心爱的作品,译者会心甘情愿地服从,自然而然地谦卑、忘我”(许钧,2009:111)。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注较少,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让目的语读者向原作者靠拢。从广义上看,译者的文化态度关涉译者对源语文化的认同与欣赏。如果译者较为认同源语文化价值,其翻译策略趋向异化;如果译者更为看重本土文化传统,其翻译策略多以归化为主(王岫庐,2014)。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出现的三种替代形式进行举例说明,发现译者在文本翻译中侧重直译来处理文本中的替代现象。直译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动因基于以下两点:文本的语言特征和译者的文化态度。这些例子的对比分析能够加深人们对英语替代形式的理解,并运用于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替代形式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Blum-kulka 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ledge.1986.

[2]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Newmark,Peter.The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Reiss,K.M?glichkeiten und Grenen der ?bersetzungshritik,Munich:Max Hueber,translated by E.Rhodes(2000)as 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 and Limations[M].Manchester:St Jerome and American Bible Society,1971/2000.

[5]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on Pratiess.2001.

[6]贝蒂·史密斯.布鲁克林有棵树[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2.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4.

[9]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0]乔曾锐.译论[M].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0.

[1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2]王东风.翻译文化在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 (4):2-8.

[13]王岫庐.译者文化态度的多歧性及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J].中国翻译,2014 (4):21-25.

[14]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 (3):82-88.

[1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替代英汉翻译对比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