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教学点简析

2018-12-27金晓梅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韩愈教学点

金晓梅

摘要: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突破了传统祭文的常规写作方法,破骈为散,边泣边诉,以叙事抒情散文的形式呈现出了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本文将基于原文文本,从对话传递悲情、情感流线起伏、妙用语气助词三个方面,深入探析文章的教学点。

关键词:韩愈;《祭十二郎文》;教学点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中的一篇自主赏析课文。从体裁来看,属于祭文,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从语言形式来看,破骈为散,边泣边诉;从内容来看,把悼念十二郎的悲痛之情和繁琐的家事叙说结合在一起。

复杂繁多的内容、起伏曲折的情感、变化多样的情绪……在韩愈笔下,突破了传统祭文的生平事迹、歌功颂德、沉痛悼念等形式化、公式化的常规写法,破骈为散,以叙事抒情散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基于此,为了增强本篇课文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基于原文文本,从对话传递悲情、情感流线起伏、妙用语气助词三个方面,深入探析本文的教学点。

一、对话传递悲情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从文章体裁上看,属于祭文,也称“悼词”,是一种祭祀死者、抒发哀悼之情的文辞。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提到:“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1]也就是说,传统祭文的内容和写作形式都是格式化的:从内容上来说,文中兼有死者逝世的情况、生平事迹介绍、歌颂死者的功德、表达哀思悼念之情等内容,从格式上来说,“止于告飨而已”,“告飨”或称“尚飨”,是祭祀结束时候的常用语,意在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美食。

韩愈本就是祭文写作的大家,可以说,他的祭文写作水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写出一篇祭文中的“千年绝调”不足为奇。然而,《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称为“千年绝调”,并不单纯因为是韩愈为祭奠与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所写,更在于突破了传统祭文的常规写作方法,没有以献祭者的口吻寫作,而是实现了献祭者与祭奠者的对话,通过对话传递出失去亲人时捶胸顿足的不尽哀思。

传统的祭文大多选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作,正如袁枚在《祭妹文》中所说:“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通过隐藏的第一人称,形象的道出了祭祀时候的真实场景:不能闻其言,不能见其食。韩愈则通过一、二人称的不断转换,将与十二郎对话的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仿佛两人对坐交谈,告知听闻者二人的悲惨身世;“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着或脱而落矣”向十二郎诉说自己未老先衰的身体状况,同时惋惜十二郎少年早逝;“汝去年书云”、“吾曰”二人对话的直接引语的使用,更是凸显了二人对坐交谈的场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文通过“吾”、“汝”一二人称的不断转化,向读者展现了韩愈与十二郎对坐交谈的场景,实现了献祭者与祭奠者的深度对话交谈,将祭祀场面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传递出满纸的悲情。

二、情感流线起伏

人生在世,面对着多种多样的苦难,佛家把人生遇到的苦难归结为七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生、老、病、死是自然的痛苦,无法避免,而痛苦总的原因和概括则是求不得。面对自然规律下的生、老、病、死,我们免不了会嚎啕痛苦、潸然泪下,但终究可以欣然接受。可是《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才到而立之年,正直刚强气盛之际,却英年早逝,对于“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韩家来说,却是晴天霹雳,给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族致命一击,留下了时间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边诉边泣,满纸传达出韩愈的“衔哀致诚”,文章传达的情感繁复多样,有身世之悲的凄凉、三别三会的怨憾、未老先衰的感慨、不明死因的猜测、未能陪伴的抱憾等等诸多复杂的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与琐碎的家事叙述结合在一起,看似文章杂乱无章、毫无章法,有韩愈因伤心过度而导致文章语无伦次的错觉,实则是复杂繁多的内容、起伏曲折的情感、变化多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曲折起伏的情感流线。

韩愈在写作的过程中边诉边泣,情绪变化波澜起伏。文章伊始,韩愈的情绪趋于平静,只是充斥着无限的悲伤,叙说自己家族人丁稀少的悲惨命运、与十二郎情同手足的叔侄之情、与十二郎的三会三别;渐渐地,随着边泣边诉,情感被带动起来,叙说自己“不以一日辍汝而就”的愧疚、未老先衰的感慨、少者强者夭殁的怨恨;紧接着,喷薄而出的情绪形成了情感曲线上的第一个高峰:念及十二郎逝世的消息,由不愿相信——不能相信——不得不信的强烈的辨析过程,感性中夹存着一丝理性,经过强烈的心理斗争,最终相信了十二郎确实已经逝世。

强烈的情感宣泄之后又趋于平静,猜测十二郎的死因、追溯十二郎的死期、安排十二郎身后事;文章结尾,又迎来了情绪情感的第二次爆发:十二郎生、殁、敛、窆的重要时刻未能陪伴的怨憾,“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将情感的宣泄推向了最高潮;在表现自己“抚孤成立”的决心时,又趋于平静。

全篇文章中变化多样的情感情绪形成了一条波澜起伏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中又有着许多个大大小小的波峰波谷,其中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是全文的两个较大的波峰,韩愈的情感变化较为强烈。如此一起一伏的情感变化,看似杂乱无章,却是真真切切的符合常人哭祭的心理、情绪变化,不愧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三、妙用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是虚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是句末加强语气,通常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哭祭文,语气助词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若带有情感的诵读,更能体会其间五味杂陈的人间百态。

文中语气助词的巧妙使用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一个情感高潮,也就是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在表现韩愈对于十二郎逝世的消息由不愿相信——不能相信——不得不信的强烈心理辨析过程中,通过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巧妙地变现出来。三个“邪”:突出了对十二郎逝世消息的震惊、怀疑、不愿相信;三个“乎”:突出了对十二郎逝世的惊疑、质疑;四个“也”:回想自己收到的“东野之书”、“耿兰之报”,通过身边“证物”将自己拉回现实,再不情不愿也要相信十二郎逝世的消息;五个“矣”: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者不知,表达一种肯定、一种不得不信的无奈之感。

宋代费滚在《梁溪漫志》中曾说:“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2]语气助词的巧妙使用,将韩愈强烈的心理辨析过程展现出来,增强了语段表达的情感,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实现了献祭者与祭奠者的隔空对话,向读者传递出满纸的悲情;在总的悲情之下,又夹杂着怨憾、抱憾、愧疚、自责等诸多复杂的情感,这些变化多样的情感形成了一条波澜起伏的情感曲线;而在情感曲线的高峰,语气助词的巧妙使用,将韩愈强烈的心理辨析过程完美的展现出来。通过对话、情感曲线、语气助词三种抒情方式,将韩愈内心五味杂陈的人生百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妙哉!

参考文献: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1-93.

猜你喜欢

韩愈教学点
晚春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韩愈以草写春“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