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汉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8-12-27王家骏
王家骏
摘要:在汉语语言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要重视对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明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多元内涵,探索对外汉语学习的创新路径和方法,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快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较好地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的多元交流和互动。
关键词:汉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元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为了提升国际汉语学习的质量,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持续有效发展,要明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涵,以培养汉语学习者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为了避免语言推广或传播中出现的语言与文化“两张皮”的现象,要重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并通过听说读写的课程因素为支撑,通过人际、诠释、表达三种交际模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其中:人际模式是着眼于交际双方的双向交流、协商和对话,掌握和学习不同语言使用的规则。诠释模式则应用于无法进行积极、双向的对话和协商中的交际方式,通常应用于单向的读听形式之中,表达模式则主要体现于一种单向的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表达和交际方式,也要求双方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言交际能力分析
(一)基本的汉语语言能力及非言语能力。跨文化交际必须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前提,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发音、恰当的选词及规范的语法,并且还要掌握非言语表达技巧,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歧义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非言语能力有相得益彰的促进作用,要整合运用和理解,更为全面地进行语言的诠释和解读,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歧义和误解。
(二)了解传统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掌握汉语语言能力,要了解语言背后的丰富文化底蕴、传统习俗等,明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好地习得有关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知识。如:中国自古推崇谦虚礼让的美德,而美国人则以坦诚直率为处世原则,当中国主人邀请美国朋友来家中做客时,会对客人的赞美表示出否认和谦让之意。又如: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中将年长的人称为“老同志、老师傅”,以示尊重之意;而在美国则认为这种称呼是对其不尊重的表现,认为年老是非常危险和令人惧怕的。
(三)话语能力。这主要是指组成连贯性话语的能力,必须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语言的语用意义和交际功能,明晰句子之间、句子与语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在语段或语篇中的作用,并要将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整体的话语能力,使汉语学习者能够积句成章、积章成篇。总而言之,话语能力是在特定交际语境下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具有逻辑性的主题连续句所组成,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和一定的言语行为,能够善于根据上下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规则,充分表达出交际者的真实意图。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汉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要明确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宗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1.培养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学习者的外交、贸易、教学、翻译等实际需求,必须借助于大量的汉语材料进行汉语语言的学习,全面理解和熟悉词法、句法、语段、篇章结构,并具有较强的语用能力,能够在不同的语用情境中进行得体的语言表达和交流。
2.培养汉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内容。要培养汉语学习者的基本听、说、读写的语言基本技能,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并能够合理地运用语用规则、话语规则和交际策略进行交际和表达,使汉语学习者掌握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以汉语言教材為依托,进行汉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学习者要立足于汉语言学习教材,挖掘汉语言教材中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异同关系,增强对不同语言的辨析和比较能力,为提升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同时,汉语言学习者还要提取教材中的日常生活常见的情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汉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课本的学习,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听力课本进行丰富、层次化的练习,提升汉语学习者对不同文体、语体材料的听辨能力、语用分析能力、段落篇章整体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汉语言学习者要注重汉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运用适宜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训练策略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师精心创设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汉语言交际能力的内化和外化。并主动参与和融入到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中,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增进学习者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武娇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6.
[2]刘乐天.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D].天津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