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云技术与数字文化馆建设
2018-12-27李艳秋
李艳秋
摘要:如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科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文化传播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信在未来,数字图书馆将会是一种发展趋势,而计算机云技术则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新方向。笔者针对计算机云技术与数字文化馆建设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关键词:计算机;云技术;数字文化馆;建设
一、什么是云技术环境下的数字文化馆
计算机云计算,普遍用于互联网当中。其属于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使用、增加以及交付形式,借助网络来对虚拟的资源进行一定的扩展。所以云技术环境下的数字文化馆,必须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文化中心。也就是说,可借助计算机来建立一个虚拟的文化网站,对文化资源进行一定的汇集,为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供文化服务[1]。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普遍存在资金不够、人才匮乏、技术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此外,我国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也没有区域联动机制,不能够顺利实现数字文化館的建设。也有一些文化馆,网站形式太陈旧,缺乏互动机制。也因此,这导致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非常滞后,用户的体验感也很差。所以必须在计算机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字文化馆的建设[2]。
三、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构想
在对数字文化馆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明确自身的服务对象。文化馆面向的是广大群众,所以需要考虑怎样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再结合云计算等网络技术,从这几个方面来完成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工作:
(一)对数字文化馆的服务内容进行细化
1.使得群众文化馆的资源实现数字化
文化馆内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需要借助云技术,将一部分纸质资源(美术作品、摄影作品、档案等)录入到计算机中。而且进行再次的加工,使其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眼前。这样一来,整个数字文化馆有拥有了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文字等,为群众们带来了更多的品鉴资源。
2.使得公共文化信息实现网络化
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下发文件、传递告示等一系列的方式来对公共文化信息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容易受到局限,而且受众面也小。所以,这也制约了公共文化事业的推进。如果实现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则可以使得信息的传播得以改变。借助网络化的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能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宽度得到延伸。而且云计算具有强大的处理功能,通过云计算来建立互动信息平台,可使得群众们在消费文化信息的时候,同时也制造一些文化信息[3]。而且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最终加强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二)确定数字文化馆的构架和模式
站在云技术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这几个部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等。在建设数字文化馆的时候,需要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利用,提高方便度。同时也需要借助软件,从而节约服务器、软件授权方面的成本。因为仅仅只需维持程序,所以成本很少。平台可以为软件研发提供一定的方便,采用软件的模式来向用户提交。促使平台的服务能力提高,并且为用户带来一站式的应用服务[4]。同时,加快软件的开发,也能够促使数字文化馆实现个性化的建设。
四、计算机云技术下的数字文化馆该如何改善公共文化服务
(一)对用户体验进行拓展
数字化产品的体验,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产品体验感不够,那么就无法立足于市场。同样,对于数字文化馆而言,也必须要提高群众的体验感。
在云技术中,数字文化馆的服务不但要建立在信息资源的传递方面,而且也要“以用户为本”。必须针对用户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收集一定的数据,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此外,数字文化馆将信息和参数放在“云”当中,用户借助计算机服务得到一些参数和信息。而且文化馆和用户也能通过“云”来进行交互,文化馆了解用户的数据、信息,掌握用户的情况,并且进行一定的挖掘。此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二)促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进行
云技术的特点是具有交互性,并不是单一的。在云技术中,不同文化馆的数字化资源信息都属于一个节点。通过计算机云技术,可以对这些节点里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馆际之间的互访。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也能够在其中得到分享和传递。
五、总结与体会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摒弃过去的陈旧建设方式,借助计算机云技术来促进文化馆的建设、发展,并且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伟弟.建设数字化文化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大众文艺,2017 (05):12.[2017-09-07].
[2]陈卫.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16 (24):14.[2017-09-07].
[3]丁啸.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 (10):81-82.[2017-09-07].
[4]刘志远.浅议如何利用“互联网+”打造数字化文化馆[J].戏剧之家,2016 (13):261.[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