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福建龙岩采茶灯舞“茶婆”的舞蹈形态研究

2018-12-27廖云丽胡诚钰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廖云丽 胡诚钰

摘要:龙岩“采茶灯”是一种流传于福建闽西以及闽南部分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其有证可考的历史至少已在150年以上。龙岩地区的“采茶灯”因为本身具有的与众不同让它名扬中外,被称为世界民间艺术之花,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论述了福建龙岩“采茶灯”历史演变、发展现状以及“茶婆”人物舞蹈动律特点、形态特点和表演特点。

关键词:龙岩采茶灯舞;茶婆;舞蹈形态

一、龙岩采茶的历史源流

(一)龙岩采茶的来源

“采茶灯”源于龙岩苏美山村。关于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在明代嘉年间,林氏家族从湖南迁移到龙岩苏坂美山村,并且在此定居,主要以种植茶树来维持生计,在劳作中以劳作特点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慢慢的创造了“采茶灯”这种表演娱乐形式。其二,根据龙岩民间曲本《颍川泼水记》曲本中的歌词可以知道,大部分是根据大家都熟知并且十分喜爱的历史故事进行编创而来。内容大多数都是以歌颂英雄人物或者赞美爱情故事为主要表现手法,并且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们的不幸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其三,这也是最有公信力,最具说法的是,自明末清初由苏坂美山,林氏祖先篆书创作引入到现在。

(二)龙岩采茶灯的发展及现状

龙岩“采茶灯”最早的表演形式,是将说唱、戏曲、舞蹈融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岩“采茶灯”也进行了多番的创新并得以传承。最应该感谢的就属龙岩民间艺术家温七九,他的努力使“采茶灯”得到更高一层的创新。他们剔除了唱戏的表演,单单以歌舞为表演形式,并将“采茶灯”改为更具美感的“采茶扑蝶”,将原来男扮女装的采茶姑娘换成青春美丽的少女,独特的乐器配乐加上特有的曲调,服装、表演形式等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龙岩“采茶灯”变得越来越美。

二、龙岩采茶灯舞中“茶婆”的舞蹈形态特点

(一)“茶婆”的来源及其在灯舞中的作用

在采茶灯表演中,“茶婆”表演形式是边唱边跳,带领茶女们过田埂、走平路、避草丛,绕羊肠道、登盘山路、过独木桥,踏着细碎的小步子,右手提着花篮,顺着采茶的方向“正采”,动作缓慢轻盈。

(二)“茶婆”的舞蹈形态特点

1.“背駝驼”

采茶表演中,女丑“茶婆”的表演形式是边唱边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走路驼背的形象。

“茶婆”在整个采茶表演中,都处于驼背的状态,做任何动作,说任何话以及每到逢年过节去拜访人家都是驼着背的,过去传统的“茶公”“茶婆”斗舞上,“茶婆”正是因为“背驼驼”常被“茶公”逗趣,取笑。这种驼背的形象使“茶婆”在整个表演中显得突出,滑稽。

2.手持麦秆扇

“茶婆”右手执麦秆扇,麦秆扇的作用是用来指挥舞蹈中的队形,路线等。表演中,“茶婆”的动作一般都是配合扇子来完成的,扇子的表演别有一番风味,比如“茶婆”想要指挥姑娘们倒回山顶采茶时,只要将麦杆扇一举,往扇子的方向点点头便可引路引导姑娘们倒回山顶继续采茶;或者是将扇子拍手一举,“拍”的一声,姑娘们便会领会。

(三)“茶婆”的舞蹈表演特点

1.“说唱”

女丑“茶婆”俗称“师傅”,扮演者口齿伶俐,思维敏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张随机应变的嘴。她能根据不同的背景场合,即兴发挥,见到什么说什么。过年过节,“茶婆”就会去拜访人家,赞美“添丁”“添寿”之类的话,结合地方方言,深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

2.即兴发挥

机智,思维敏捷的“茶婆”能根据不同的场合说出合适的话,也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动作。例如,会在“茶公茶婆”的舞蹈上相互逗趣,比如一个“茶婆”出来单独表演时,一些“茶公茶婆”则会相互讨论,手叉腰表示不服气,而一些“茶婆”驼着背,脖子前后伸缩的出来“迎战”,相互打闹时,一些占下风的“茶婆”们会做出摔跤的动作,这时占上风的“茶公”或者“茶婆”会跑过去拉起她,继续打闹,逗趣。

“茶婆“的动作幽默滑稽,她的即兴发挥,给观众增添好奇和乐趣,也是采茶灯舞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结语

龙岩采茶灯是闽西文化的一部分,是龙岩人民喜文乐见的特色民间舞蹈。综合上述,知道了“茶婆”这个角色是一个重要的行当,在采茶表演中,离不开“茶婆”和茶女的相辅相成,她把充当师傅和领袖的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再加上她的机智和滑稽,不仅在表演中制造愉快的气氛,深受观众的喜爱,成为逢节假日和婚庆喜庆之时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更是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何为河洛文化扎下稳定的根。

参考文献:

[1]郭鹰.关于龙岩文化的诠释与解答[J].龙岩周刊出版社,2010,4,10.

[2]李向京.论福建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创新[J].民族艺术研究,2012,3.

[3]闵岩.龙岩歌舞《茶茶灯》.茶文化之精髓“和”[D].福建师范大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