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英国文学中的异国情调及东方形象
2018-12-27崔东辉
崔东辉
摘要:英国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在英国作品中,经常都会对东方形象进行描述和刻画,为此本文作者将对英国文学中的东方文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英国文学;东方形象;描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学家一直都是当代文化的传承者,且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智者或君子的出现,其成为了西方文学家所要追求的目标。同时英国的文学家还喜欢将东方形象浪漫主义化,并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中国成为英国文学家向往的场所。
一、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
(一)异国情调和形象
英国文学中,异国情调的兴起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这一阶段中,英国社会认为古希腊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优秀的物种,不过异国情调的倡导者则认为外界世界更加的美好。河马就曾经对外面的世界做出简要的描述,他认为外边的生活应该是更加美好和安逸的,这一论调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成为英国文学中异国情调发展的契机。
在中西贸易时期,西方国家对东方探究的热情只增不减,且有越来越多的冒险家、旅行者来到东方,这样不仅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也为英国文学中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异国情调的发展并不是通过客观主体总结出来的,更多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学象征。
英国文学中,最早对东方文化进行描述的作品为《东方契机》,不过这时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对东方的地理环境进行阐述,他们认为东方世界处在地球的边缘,所以在当时并没有东方意识和东方异国情调这一说法。在这一阶段中,英国对于东方的感官印象是比较朦胧的,缺少较为清晰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英国文学对东方形象的阐述都是比较虚幻的,其描述也各有不同,有人说东方人外貌类似于兽,有人说东方人身材高大。在当时由于东西方交流较少,所以对东方的诸多了解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异国情调的兴起和发展
英国文学中异国情调的发展是在东西方建交之后,因此,英国文学中异国情调的研究也要从东西方贸易往来开始算起。从东方发展之旅的时间上来看,英国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落后,这使得英国文学中,很多异国情调的研究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异国情调之所以会发展起来,与欧洲人对异国的探索热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人都比较喜欢冒险,这导致其对于很多未知的领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最早,英国人对于东方世界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旅游游记中,而这些内容也是促进英国文学异国情调发展的基础。不过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英国文学中异国情调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十六世纪左右,英国文学才在世界文化领域中脱颖而出,之后异国情调就频繁的出现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在十八世纪左右,英国文学又再次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启蒙,逐渐对异国情调进行了完善,尤其是在马可波罗游记广泛传播后,英国文学对东方文化的向往越来越重,以至于很多文学作品都渗入了东方的形象,而后期不同类型的异国情调也是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创作的。
二、英国文学中的东方形象
(一)东方形象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是英国东方形象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海外大发展环境的影响下,英国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中,还形成了比较著名的乌托邦文学流派,该流派将完美世界作为核心创作思想,其中的完美世界指的就是东方世界,再加上后来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突显,以及殖民地的不断扩张,使得文学家对东方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进而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十六世纪,东方形象的整体结构在英国文学中的表现效果还比较薄弱,在作品中主要是为了烘托主题,增强结构鲜明性,可以看出东方形象的陪衬效果较为明显。不过在后期随着英国殖民地的快速扩张,为东方形象在英国文学中地位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在十八世纪后,东方形象已经在英国文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再加上十八世纪中期,我国与西方国家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很多具有东方气息的物品流入英国,进一步的推动了英伦三岛中国风潮的掀起。此外,当时英国文学家也对我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及其哲学思想给予了肯定,并将中国作为可供学习的榜样,此时的英国文学可以说是将东方形象看做是最完美、崇高的艺术品。
(二)浪漫主义中国形象的形成
十九世纪末期,是东方形象在英国文学发展中最为鼎盛的时期,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出现,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理念对英国的审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英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一种情感宣泄,文学家们一方面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展现出了对异国情调的痴迷,而且英国文学家想要从东方形象中寻找更大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乔治·戈登、雪莱为首的全新诗歌流派,被人们称之为湖畔派。这一流派的诗人认为东方是浪漫情感的根源,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比例不大,但所发挥的作用却较为明显。
除此之外,在英国散文作品中也对东方的浪漫主义情怀形象进行了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兰姆和兰陀,其通过对中国整体性的描述,将两人对东方形象的认知表述出来,再加上这两人对中国古瓷器非常喜爱,所以在其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对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向往与憧憬。
不过在鸦片流入中国后,英国文学家对东方形象的描述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其中著名文学家德·昆西就将鸦片与东方形象结合在了一起,用以掩饰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导致东方形象急转直下。之后当英国文学发展到维多利亚时期时,其作品大多都是以小说为主,小说类型分为殖民主义、批判主义和通俗小说这三种。在这三种形式的小说中,对东方异国风情的描述各有不同,殖民主义小说家虽然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极大排斥,不过这些作家却合理的利用了东方形象,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批判主义小说家则是将东方社会作为基点,对英国社会制度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而通俗小说家在作品创作中,仍然使用了东方浪漫主义形象的特征,体现出了其对东方社会抱有的积极态度,充分的表达出自己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向往。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内,英国文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矛盾现象,其一方面享受着东方形象为文学创作带来的无尽想象,另一方面又痴迷于批判东方世界所带来的快感。
三、结语
在现今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学仍然在不断的探索东方形象,并将其作为英国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英国文学发展进程的了解,东方形象占据着极大的比例,但其作用的发挥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十九世纪后,东方形象更是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英国文学情感表达的主要元素。
参考文献:
[1]徐妹芳.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J].长江丛刊,2017 (12).
[2]翟月.英國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J].祖国,201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