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味迷雾中的人格

2018-12-27袁芳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香水

袁芳

摘要:本文选取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这一视角,试图对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主人公格雷诺耶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格雷诺耶放纵其本我,没有很明显的超我来进行惩罚,他的自我也仿佛只是为了帮助实现其本我的需求。

关键词:《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格雷诺耶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是八十年代德语文坛的一颗新星,他于1984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的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令他蜚声文坛,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国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中。在主题学研究中,亚当斯.杰弗里探讨文本中人自我陶醉与毁灭;耶罗欣研究死亡和孤独;乔纳森.伍里研究神秘性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在阐释学方面则有吉姆.多米尼克研究嗅觉文化解读。(1)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则有以李清华为代表的对于这部小说的叙事研究,以谢建文和宋健飞《作为能指的气味——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为代表的香水的符号学研究以及对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同名改编电影的研究等等。

这篇论文拟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对主人公格雷诺耶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一人物形象。

一、弗洛伊德人格系统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是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与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共同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道德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是进化的产物,是一种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本我主要由性的冲动构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唯一的需求就是不顾一切代价满足本身。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超我则是人格在道义上的表现,是禁忌、道德、伦理的体现者。本我、自我与超我并非彼此绝缘,相互分离,而是相互作用的。当三者处于平衡状态,人的个性就能正常发展,而当三者处于矛盾状态,人的精神就会出现毛病,个性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二、格雷诺耶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一)格雷诺耶的本我

纵观整部小说,不难发现主人公大部分的举动都是他的本我的反映。他的本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存和收获来自他人的真实情感(尤其是来自他人的尊重与爱)。更准确地说,在主人公生命的前期主要需求的是生存,而在他生命的后期才转变成了对于他人对自己的真实情感的需求。

首先分析主人公的本我对于生存的需要。他一出生,他的生母就打算将他杀死。然而他“出乎意料地哭了起来”(2)让人们发现了他,从而活了下来。但也正是他的啼哭使他的生母被处死。“新生儿通过这声哭喊,决定自己放弃爱,但是却要生存。”(3)因为对于刚刚出生的主人公来说,此时爱与生存如同鱼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随后尚在婴儿期的主人公频繁更换乳母,因为他吃得太多,没有哪个乳母愿意收留他。大量吸吮奶水的情节也从反映了他对于生存的欲望。在加拉尔夫人办的育婴所“他像有抵抗力的细菌那样顽强,像只扁虱那样易于满足。”“他可以连续数日喝稀汤,他喝最稀的牛奶就能度日,消化得了烂菜和腐烂变质的肉……他出过麻疹,害过痢疾,出过水痘,得过霍乱,曾落到六米深的井里,胸部曾遭开水烫过,但他活了下来……受人庇护、关照和抚爱对于童年的格雷诺耶来说,是完全不需要的。更确切地说,他之所以一开始就养成不需要这些东西,其目的是为了生存下去。”(4)作者明确指出此时的主人公为了生存对于被爱并不那么渴望。国王即位的周年纪念日当天主人公第一次聞到了一种香味。“不是他在跟踪这气味,而是它早已把他俘虏,如今正往自己身边使劲地拖他。”(5)这句话表明了主人公对于这气味的执著是无意识的,而本我正是无意识的结构。(6)这一种香味,经他的追踪,被发现是一个少女的体香。他在将少女的体香嗅干之后的当夜“幸福得全身颤动”(7),这表明这种香味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爱与幸福的欲望。也正是这一天,主人公的本我的需求的重点从生存转移到了被爱。他决心做“一切时代的最伟大的香水制造者”。(8)他放弃了道德观念,完全放纵自己的欲望。“至于在这壮丽事业的开端便出现了杀人的事,即使他意识到了,他也觉得是完全无所谓的。”(9)而这也恰恰符合了本我不受道德伦理约束的特点。

(二)格雷诺耶的自我

主人公的自我主要表现在于他为实现本我的欲望而对社会做出的妥协与伪装。“他沉默地活着,等待着美好的时光”。(10)“他不好斗,不左,不阴险,不对别人挑衅,他遇事袖手旁观。”(11)“到了用棍棒惩罚他时,他总是忍受着,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12)他的忍受就是在展现屈从,而这是为实现他的本我的需求提供最必要的基础,即一条活着的命。“日复一日,他把自己顽强和执拗的全部能量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他仅把它们用于按照扁虱那样的态度来战胜面临的冰冻期;他坚韧不拔地、知足地、不引人注目地在最小的、但又是小心照料的火苗上把握住生命希望之光。他如今是个顺从、无所需求和只有工作愿望的样板,听话,任何饭菜都能将就。”(13)他“善于作出暗示,当然态度冷淡,没有摆脱下属的姿态。他说他觉得现在油脂可能太热了,他以为马上可以过滤了,他似乎感觉到,蒸馏器里的酒精现在已经蒸发……”(14)这里,格雷诺耶的“可能”、“似乎”以及“我以为”无不展示出一种卑恭的下属姿态,这是他的自我。“他在散布无所事事和把自己扮成笨拙的白痴这一技巧方面是一位大师……他成功地做到使人认为他是完全乏味的人。人家从不打搅他,他所希望的也不过如此而已。”(15)他聪明地用自我掩饰本我,默默蕴积,实现本我的需求与欲望。他的自我对于社会的妥协与伪装是天才级别的。

(三)格雷诺耶的超我

有些学者将格雷诺耶在小说最后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用自己采取少女体香配置成的香水灌浇自己并让众人将自己分食而尽的这一举动理解为是格雷诺耶的超我。他们解释道,正是因为他的超我意识到了他的本我的残暴冷酷,才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惩罚。然而,我更偏向于将之理解为一种死本能。

首先,我个人并不赞同格雷诺耶这个人物存在明显的超我的这一主张。聚斯金德在书中有明确表述“格雷诺耶既不相信荣誉和圣者,也不相信他母亲可怜的灵魂。”(16)“他在思想上同上帝没有一点关系。他不忏悔……”(17)“在神甫提到上帝的名字时,罪犯莫名其妙地瞧着神甫,仿佛他是刚刚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随后他在自己的木板床上伸展四肢,以便立即进入梦乡。”(18)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格雷诺耶的行动其实已经被他最后一个残杀的少女的父亲猜测得八九不离十了,而里希斯是一个“对亵渎神的结论并不畏惧的具有开明思想的人”(19),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对于亵渎神的结论并不畏惧的人才能最接近格雷诺耶的真实想法,才能最靠近格雷诺耶,所以说,格雷诺耶也是对于渎神毫无畏惧的人。而超我,在弗洛伊德看来,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20)格雷诺耶既然都不相信荣誉、圣者、上帝,不同情母亲,不作忏悔,可见他并不在意所谓的禁忌、道德、伦理、戒律。那么既然他不相信并且不在意,又怎么会受到心理内疚与压力,又怎么会有超我的人格出现给予他惩罚呢?所以,在我看来,格雷诺耶最后的让众人将自己分食而尽的这一举动并非出自超我,而是源于他的死本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性中存在着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死本能。死本能向外表现为破坏、重复、侵略、强迫,向内表现为自我惩罚、谴责甚至自杀。(21)是什么激发出了格雷诺耶向内的死本能呢?我认为是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更遑论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他的生母并不想要他这个孩子;没有乳母想要收留他;育婴所的其他小孩多次试图杀死他;在格里马手下干活的格雷诺耶先是被当作“随便一种动物”(22),后又被当作“有用的家畜”(23)。就连因为接受了他的帮助而重振香水事业的巴尔迪尼也不过只是将他当作工具。埃斯皮纳斯侯爵面对他只是欣喜有了一个可以用来佐证自己“致命的土壤气体理论”(24)的样品。他想要通过自己用少女配置的香水制造一个自我,然后获得爱,然而让人们沉迷难以自拔的终归还是香水,人们仍然不爱他,一旦香水失去效力他便会回到从前的境况。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小说最后的分食看似残忍,但在我看来,却表明在这些食客看来,主人公与香水是一体的。被分食也是主人公终于被爱的表现:“他们第一次出于爱而做了一点事情”。(25)也就是说,主人公在故事的最后,凭借着被众人分食的极端做法,终于,获得了他活着的时候从未收获过的认可与爱。

三、结语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雷诺耶放纵自己的本我,并没有很明显的超我来进行惩罚,他的自我的存在仿佛也只是为了帮助实现本我的需求。他穷极一生努力生存下去并追求来自他人的认可和爱,却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被当作扁虱一样的存在,直到最后被众人分食时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收获了他人的爱。主人公有一种矛盾的吸引力:既让人毛骨悚然,因为他为了配置香水残忍杀害少女并且并不曾将那些少女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他唯一在意的只是她们的体香;但他又能让人不禁为他掬一把同情泪,因为他的命途多舛,因为他的来自他人的认可与爱的缺失。整部小说巨大的魅力也可由此窥见一斑。

注释:

高四维,《“追求”与“缺失”:〈香水〉主人公五个人生阶段的解读》,2014年。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一個谋杀犯的故事》,第4页,李清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同上,第19页。

同上,第19页。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第37页,李清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第41页,李清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同上,第41页。

同上,第42页。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第20页,李清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同上,第22页。

同上,第25页。

同上,第29页。

同上,第165页。

同上,第168页。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第102页,李清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同上,第116页。

同上,第212页。

同上,第189页。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8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振武、邓芬《什么是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第7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第30页,李清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同上,第30页。

同上,第133页。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第235页,李清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 李清华译.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高四维.“追求”与“缺失”:〈香水〉主人公五个人生阶段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朱振武,邓芬.什么是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香水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香水
天赐美景香水河
一款畅销21年的现代+经典香水——点评贝丽丝1997香水
做桂花香水
香水省着用小贴士
我家的香水白掌
电影《香水》的奇观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