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
2018-12-27吴清华
吴清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深化开展与推行,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关键任务。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不断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理解能力,对其今后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的分析,实现有效教学策略构建。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核心素养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139-02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再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学的本质进行把握。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成为重要教学目标,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如何有效实现核心素养构建,本文将就此展开进一步讨论。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
学生在具备数学本核心素质后,能够使用数学视角进行观察。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充分运用数学思维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且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生活中的事件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利用数学思维对其进行思考。此外,学生在具备数学核心素质后,还能利用此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在表达自身观点与看法时,采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也就表明学生具备一定数学语言表达素养。
具备该素养的学生,在面对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能够采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解答,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自身数学修养。学生必须采用正确数学思想进行表达,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针对部分不同意的观点,也能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有效反驳,这种方式对短期有效提升学生数学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两种特点之外,学生在接受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欢乐与兴趣。由于数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学生掌握不到正确学习方式,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反之学生掌握了正确数学学习方式,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会觉得过于吃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数学情景课堂的创设
为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构建数学课堂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具有较高的兴趣,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的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缺少系统性,由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构建情境课堂,才能帮助学生进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时,对数的加法与减法就是应该构建情景课堂,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的关系。“5-2=3,那么50-20=”教师要利用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能够推理出数的关系,才能够促使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
(二)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想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学校以及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从“理念新”之间过渡到“内容新”、“方法新”,换言之将培养学生放在首位才能切实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为主,能够促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但无法保证学生在实际应用题中,获得思路。由此只有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多变题型时,轻松应对,学生数学素养才能增强,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比如在教学“追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对追及问题的公式了解,并能够准确运用,才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来看,小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培养之间联系较深,只有提高能力,才能形成数学素养。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培养学生小学素养中,开展实践类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多样化且有趣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例如,通常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与学生兴趣爱好及动手能力相符合的实践活动,且数学教学内容本身与生活紧密连接。因此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有效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将数学课堂知识教学的作用体现。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中,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合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使学生具备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最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数学学习方式,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自信心,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大江.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2):173.
[2]周淑红,王玉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7(0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