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
2018-12-27王智海
王智海
一、情境:让学生“冲动”起来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将计算教学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添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有想计算的冲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背诵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聽听!
师:谁会背《静夜思》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大家比一比,看谁在诵读完诗句后能快速地把诗句的字数报出来.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当学生把诗念完后,迅速地):共有多少个字?
生1:20个.
师:嗯?你怎么数得这么快?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数了诗的第一行有5个字,第二行也是5个,一共就是10个,下面每一行都是5个字,10加5是15,15加5是20.
师:你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很会动脑筋.老师也和你一样算出是20个字.不过方法不一样,你们想不想学?
生:想!
师:那咱们就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教师将“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与学生非常熟悉的古诗诗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了一个快速数古诗字数的比赛游戏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探究的欲望,使其以积极的心理倾向进入乘法口诀的探究活动中.
二、探究:让学生“灵动”起来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给予他们展现个性、思绪飞扬的广场.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出示情境:小兔也来到树林里采蘑菇.你们看,她多高兴啊!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们的小脑袋里一定会跳出许多数学问题?谁来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
师:谁来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生:22+26,26+28,22+28.
师:这些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我们二年级已经会笔算了.现在,你们能帮小兔口算出答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来口算.
学生很快口算出“22+26”的答案并说出口算过程.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26+28”这道题,用口算该怎样算?想好了就与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焕发主体意识.学生们积极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想出了很多的方法:
学生1:先算26+20=46,再算46+8=54.
学生2:先算20+28=48,再算48+6=54.
学生3:先算8+6=14.再算20+20=40,14+40=54.
学生4:先算20+20=40,再算8+6=14.40+14=54.
学生5:26再加4就是30,把28分成4和24,即26+4=30,30再加24等于54.
学生6:想2+28=30,把26分成24和2.则2+28=30,24+30=54.
师:你们能用这么多算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有用拆数方法的;有用相同数位相加,还有凑整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你可以选择你认为最好的算法去解题.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计算,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重要的是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交流中灵光闪现,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感受到自我探索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让学生“行动”起来
与其他数学教学内容相比较而言,计算无疑更显枯燥,计算的练习更显乏味,学生常常不爱算,易算错.在计算教学中,练习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简单、粗糙地处理计算练习题.我们需要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让学生在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训练.
一般来说,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学生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运用中进行计算的训练.
学生在情境中有了计算的愿望;在探究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在运用中体会到计算的价值,这样的计算教学难道正不是我们师生共同的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