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欲纠葛 人性反思 现实批判

2018-12-27宋德发闫杰

湖南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纪事人性现实

宋德发 闫杰

自二○一○年长篇小说处女作《迷途》面世至今,湘籍作家李运启的文学步伐愈加坚定也愈加稳健。二○一四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湄河纪事》出版;如今,他的又一部长篇力作《石峰镇》也已上市。笔者有幸通读了这三部小说,想起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忍不住要一一品评一番。如果说,《迷途》的核心主题可概括为“爱欲纠葛”,《湄河纪事》的深层意蕴表达的是“人性反思”,那么《石峰镇》则在继续前两种思考的同时将“现实批判”奏出了最强音。其实,纵观李运启的小说创作,“爱欲纠葛”“人性反思”和“现实批判”如同三个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在它们的反复变奏中,一个独特的小说世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一、 “爱欲纠葛”与《迷途》

阅读李运启的小说,不能不注意到其中近乎自然主义的性描写。如果说《金瓶梅》性描写的最终目的是警喻世人的反戈一击,劳伦斯性描写的根本意图是人类灵魂的终极救赎,那么李运启小说中的性描写就是给黑暗的现实再添一抹肮脏的底色,其间伏着的人类动物性欲望的恶兽正张开它的血盆大口,一点一点吞食了《迷途》中的陈文秀,一次一次引诱着《湄河纪事》中的楚怀南,并最终让《石峰镇》中的马台长、上官东、纪蓉等人几乎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

荀子言:“人生而有欲。”尼采瞥了一眼古今诸先贤的一本正经,做出了更为赤裸裸的表达:“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人才有欲望,或者说因为有欲望人才成之为人。也许有人会反对,说动物也有欲望,但所谓的“动物欲望”说到底不过是“生存需求”,就像罗素说的:“蟒蛇吃饱了之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下一次进食才再醒来。而人类,绝大部分并不如此。”此外,人类欲望同“动物欲望”更大的区别其实还在于,人的欲望常常还夹杂着感情的因素,简单地说就是“爱”。也正是“爱”,使“欲望”这个一度被各种学说各国宗教穷追猛打的词汇不乏一定的积极色彩。同《湄河纪事》中青年时代心怀家国大业的楚怀南一样,作为恢复高考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的陈文秀有着经邦济世的宏大理想,这其中当然有功成名就的人生欲望在鼓动,但更多的却是对未来对社会的满腔热情在支撑。然而,走向社会以后,恋爱的挫折和现实的黑暗渐渐杀死了昔日美好的情感,在表面的成功背后,陈文秀疲乏的灵魂在欲望恶疾的侵袭下早已开始苟延残喘。

《迷途》中陈文秀的一生说到底不过就是“爱”与“欲”纠葛的一生,他万般饥渴地向世界寻求爱,却因现实的阻挠和自身的软弱一次又一次拿欲望饮鸩止渴。许多人一生会不会被欲望击倒常常并非取决于其自制能力有多强,而是取决于摆在面前的诱惑有多大,没有被“困难”击倒的只能叫好汉,没有被“诱惑”拉下水的才称得上英雄。其实,事业上,下海经商以前,陈文秀的所作所为一直可圈可点,在教师岗位上他大胆直言,在区工商局里他洁身自好,但“下海”后第一次“成功”的滋味就让他自此欲罢不能,给牛肉注水,往食品里添加亚硝酸盐,尽管一如既往地反省忏悔,但这种忏悔多多少少已沦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安慰。如果说事业上的堕落受许多外在因素所迫,那么情感上,陈文秀的下场基本属于自作自受。除了初恋女友雅文和异性知己丁洁,陈文秀对生命中其他几个女性无不在最初就显露出赤裸裸的男性欲望,而最终也正是这种肉体的沉沦让频繁出入色情场所的他染上了艾滋病,早早地登上了奔向死亡的列车。

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与自身的欲望相斗爭的历史,这种斗争既包括大力压制其中丑恶的部分也包括充分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正由于此,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的进程都基本呈现出压抑欲望和解放欲望的循环往复。经历了十年动乱,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无疑是一个个体欲望解放的时代,生活在其间的陈文秀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然而,把自身的堕落一味推脱给社会是不公正的,社会从来都是有问题的,就像人从来都是有缺点的,不同的只是问题的大小和问题的多少。更多的时候,人恐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就陈文秀而言,就像这个名字所透露的个性信息一样,从肉体到精神的软弱自始至终把控着他的人生。说到底,把他拖入死亡的直接原因并非现实的困厄,而是面对自己动物性欲望时变本加厉的沉沦。就此而言,陈文秀的人生或许值得怜悯,但并不值得同情。而《迷途》就这样通过一个小人物的人生故事向世人昭示着:拥有欲望的人生并不可耻,但屈服于欲望的人生难免可憎。

二、“人性反思”与《湄河纪事》

一眼看上去,《湄河纪事》简直像是《迷途》的姊妹篇,同样是主人公临终之际以自述方式回顾一生的痛定思痛,同样是个体惨痛人生经验向人类普遍权色欲望的愤而一击,仿佛正应了英国作家伍尔夫那句:最有效地粉碎我们欲望的不是牧师,而是了解并迷恋过这些欲望的人。但细审之下,又发现《湄河纪事》与《迷途》其实有很大不同,就小说内容而言,《湄河纪事》从《迷途》的现实视角一下子纵深到历史维度;就思想内涵来说,《湄河纪事》将《迷途》的“爱欲纠葛”进一步普遍化为“人性反思”。

从文学反映历史这个角度来看,二者的关系很像《湄河纪事》中的楚怀南跟楚怀北,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目标大致相同,但最终选择的道路却完全不同。无疑,文学和历史都会关注过去,但关注的角度大相径庭。面对战争,历史会说“时代潮流”“社会进步”“民族兴亡”,而文学则只说“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历史关心的是大势是民族是集体,而文学则始终将目光投向个体,比如石壕村里那对决不会在史册上留下一丁点儿痕迹的夫妻——历史洪流中无数如“朝菌”一般微小又转瞬即逝的生命。关心个体,不分贵贱,是文学的良知,正如关心集体是历史的使命,而《湄河纪事》所讲述的正是一个个被卷入历史洪流的个体生命的故事。从决定投身革命那一刻起,小说主人公楚怀南的个人命运便与此后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紧紧拴在了一起。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年轻时的楚怀南愤而投身革命;解放后历经土改、反右、大跃进、大饥荒,目睹了社会变革之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场闹剧与疯狂;文革时被打成走资派备受折磨下放回乡;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出任湄河县委书记的楚怀南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理想依旧丰满,现实也同样骨感”。生活是一张网,人是其上的一个个结点,小说在叙述楚怀南个人命运沉浮的同时,也必然涉及其亲人、朋友、乡人的命运,他们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历史的齿轮,许多人都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文学就这样用无数个体命运的沉浮织就了一幅社会变革的图景,给人震撼亦让人感叹。

毫不逊色于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全面呈现,《湄河纪事》透过“官场”这一特定场域对人性善恶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深刻反思。不夸张地说,官场有时就像一面人性的照妖镜,是人是妖,一照即知;更有甚者,明明是人它也能将其照成了妖。《湄河纪事》里,随着楚怀南改革开放后出任湄河县委书记一职,各种诱惑瞬间纷至沓来。拥有坚定革命信仰的楚怀南在运用手中权力时是个无可指摘的好干部,然而自身堡垒虽然坚固,却抵不住外围“糖衣炮弹”的凌厉攻势。面对自己一手提拔的干部谭凯送上的两万元红包,楚怀南一度动摇;面对年轻貌美的电视女主播周茜,楚怀南差点儿在美色的诱惑中越陷越深。尽管如此,好不容易有惊无险地保住了一个革命者节操的他,最终还是为了儿子趟了一次浑水,当了一回让自己不耻的行贿者,身兼父亲和革命者双重身份的他“心中徒然涌上一阵悲凉之感”。

《论语》里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俗语借用了来,又添上半句,说“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足见“环境检验法”在洞悉本性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理,欲借小说中的少量人物、短暂人生最充分地揭示普遍人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其推入一个“不正常”的环境,譬如“岁寒”,譬如“患难”。这样,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几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人性检验场”,在其中沉浮了大半个世纪的楚怀南自然要比生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陈文秀能更深刻地体会人性的善恶美丑。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常无奈,人性善恶在官场权谋中的脆弱摇摆,无不令人唏嘘感叹。

三、“现实批判”与《石峰镇》

如果说《迷途》与《湄河纪事》的相似之处无论如何让人觉得太多了一点,那么李运启的最新力作《石峰镇》一定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小说以麓阳市电视台为中心,运用多人物多角度叙事手法,揭露了台长马申耀在位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丑恶违规事件,通过对多样人情、人性、人生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再逼真不过的“官场生态图”。

翻开《石峰镇》,首先会被它别具一格的叙事策略所吸引。《石峰镇》与前面两部小说一样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但这次叙述者由一个人变成了五个人。有点阅读经验的读者可能瞬间想到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那些连一个标点都容不下的大篇呓语式段落至今还让人多少有些发怵。别担心,《石峰镇》里面向读者说话的都是头脑清醒的正常人,没有《喧哗与骚动》里可怜的智障孩子班吉,也没有《檀香刑》里可厌的狠心傻子赵小甲。小说的五个叙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轮流进行讲述,他们不同的人际圈子和处世方式使小说的叙事内容从电视台内部的人事纠葛辐射到了官场、商界乃至民间的世情百态,可见作者在情节处理上的独具匠心和深厚功力。同时,正是这种对社会现实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从根本上保证了小说现实批判的深度与力度。

《石峰镇》里第一个出场的讲述者是麓阳电视台生活频道总监姜献,虽身为台里的高层管理者,但姜献工作得并不如意,见多了台里种种丑恶不公的他在备感无奈之后开始变得有些心灰意冷。透过他的讲述,电视台人事任命上的暗箱操作,多重利益下的官商勾结,接待交际时的铺张浪费,领导作风上的奢靡不堪,无不让人瞠目结舌。小说的第二个讲述者是电视台女主持人林萱,作为台里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员工,林萱所希望的只是能拥有一份平平静静的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她还是身不由己地成了许多同马台长发生过关系的女记者中的一个。小说的第三个讲述者是电视台新闻频道总监上官东,在他眼里,节目做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晓得领导喜欢什么才最重要。不论是勾搭女人还是谋求私利,马台长所做每一件恶事背后总少不了上官东的“一臂之力”。生活频道《真相》栏目制片人冯彬是小说中第四个出场的讲述者,通过他,作者把叙事范围由官场深入到了普通民众中间,记述了一个因政府包庇乃至纵容环境污染问题而导致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家破人亡的事件。小说最后一个讲述者是电视台女主持人纪蓉,堪称“女版上官东”的她将“女版”二字发挥到了极致,凭着和马台长以及多位高层市领导长期保持肉体关系,纪蓉心安理得地为自己谋求着钱财和地位。通过她,作者把某些干部在生活作风上的污浊不堪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另外,《石峰镇》还“理中含情”“刚柔相济”,讲述了几个人物各自的家庭情感纠葛:林萱姜献虽意趣相投但只能把感情藏在心里,冯彬韩雪虽历经感情波折然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文学诞生之日起,批判性便是其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或借古讽今,或针砭时弊,诗人们用手中之笔挑开一切社会丑恶现象的遮羞布,希冀一个更光明的人类世界的到来。从西方的狄更斯、易卜生、托尔斯泰,到中国的鲁迅、茅盾、老舍,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终其一生都是“文学批判性”理念的忠实拥护者。小说《石峰镇》的作者李运启无疑也是其中的坚定一员。有些小说能使人长知识,但《石峰镇》却不由地让人感叹一声:长见识!读了《石峰镇》才发现原来电视媒体行业也有这许多的限制无奈,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纽带的电视台虽然要“为百姓代言”,但更需“替政府发声”,它同样是庞大官僚生态的一部分,它连着百姓的一端虽时有失效,但连着政府的一端却始终紧绷。《石峰镇》就这样通过对广阔社会现实细致深刻的揭露体现了文学的批判力量。

都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如果在此基础上评价李运启的小说,那么就可以说是“既好吃,又有营养”。这里的“好吃”指的是小說的可读性,“有营养”指的则是小说思想性,而这种思想主要就体现为对人性与现实的深刻洞察。文艺圈向来有所谓“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之分,“为艺术而艺术”固然潇洒,但“为人生而艺术”说到底才是用文字发声的作家们最为崇高的使命。正如鲁迅先生昔日的呼吁:“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就此而论,作家李运启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充分体现了一位中国当代作家的社会担当与道德良知。

责任编辑:易清华

猜你喜欢

纪事人性现实
大匠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养牛伯脱贫纪事
“学习”反人性吗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