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18-12-27张园园
张园园
【摘要】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尤其在现代化科学不断推陈出新的趋势下,科学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较为浅薄,对待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一些小学生面对问题常常能够诱发“十万个为什么”的质疑,对科学具备热情与探究的欲望,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 结合学生的天性,在科学的课堂上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扭转学生的被动求知状态,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式活动中获得思维的启发。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式教学法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174-02
引言
探究需要遵循新课改的学生主体思想,也就是说,探究并非教师单向化的活动,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明确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后,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逐步进行深化的问题难点探究,打破课堂的封闭限制,引领学生在不同的科学情境中,自由的摸索科学的真知灼见,感悟科学的真理内涵,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一、引导观察事物
科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习时,教师应改变墨守成规的口头讲述方式,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问题的观察,学生发动自己的感官能量,逐渐产生了科学的问题质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与思考。例如: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举办园林的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到周围的园林中,当然如果校园里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不必舍近求远,让学生带上常用的“小铁锨”等塑料玩具,学生日常也经常利用这些玩具去“搭城堡、玩沙子”,学生带上“渔夫帽”,像是一个自然的探究者,共同走进自然的环境中,去观察自然的事物,春天的校园里树木郁郁葱葱,教师可不设限,让学生自由活动,带上放大镜等教具,学生三五成群,有的去观察树叶的脉络,有的去挖土,有的追寻着飞舞的蝴蝶,大家都玩的很尽兴,此时教师在不“扫兴”的情况下,随时询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而后大声的宣布:“某某学生有新发现了!”这样也就调动了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边玩边找寻科学知识,某学生发现了树叶上趴着同样颜色的青虫,这让学生感到惊奇,学生顿时呼叫教师,很多学生也都凑过来围观,这个与树叶同样颜色的虫子,在不仔细观察的情况下还真的难以发现呢!教师在众人面前表扬学生:“你真是观察的太仔细啦,这下小青虫隐藏不了了。”学生都哈哈大笑,该生也充满了探究的热情,教师趁势提出:“为什么青虫难以发现呢?它为什么要趴在树叶上呢?”学生七嘴八舌的猜测,而后教师简单的讲述青虫的成长需要,青虫依靠树叶遮风挡雨,这里就是它的小家,而且它的房间很多哦!学生发现了被青虫啃食的树叶残缺,还了解了青虫吃树叶,科学教师应博览群书,具备更多的自然科学认知,这样在学生提出较多的科学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教師什么都懂呀!”从而对教师产生信服与敬佩的情绪,逐渐“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科学的教学推进。
二、趣味课堂提问
问题是引发探究的有效方式,教师抛出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带着自己的好奇心,在问题中思考又互动,科学的课堂顿时妙趣横生。例如:教学中提到“水”时,教师询问学生:“你见过水吗?”学生都异口同声的回答:“见过。”教师再次提问:“水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生有的说:“喝的。”也有的学生表述了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说浇花,有的说做饭,教师以期待的目光望向学生,学生顿时具备了探究的动力,都苦思冥想的回忆生活中用水的情境,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再结合“水结冰、冰融化”等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空前高涨。
三、参与实践互动
科学的知识通过观察、通过思考,学生的记忆更加牢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探究,在探究中不仅传递知识,还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共同准备花盆、土壤、植物,这些微型的植物培养在超市里很容易找到,且价格也较为低廉,学生自行选择了实践器材后,就开始了植物的培养,在班级的阳台上,各色的植物逐渐长大,学生都感到赏心悦目,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植物与培养的过程,鼓励学生将植物的成长写成日记,学生配合都较为积极,每天都不由自主的去观察自己组的植物生长状态,对植物十分上心,最后再测评哪一组培养的好,来具体的认知植物的成长规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中,探究的过程应由易到难,从简答的问题入手,消除学生的探究陌生感,构建学生的科学信心。
参考文献:
[1]吴保定.认识自己 感悟生命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上, 2012(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