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探索
2018-12-27张松
张松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三五”课题子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必修)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编号:KC2017-01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165-01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普及,国家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也从原來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向“深度融合”探索。
高中的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及抽象性,这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难度。多媒体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知识内容更加具体化、清晰化,同时增加课堂容量,优化学习效率,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就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的教学优势与出现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的教学优势
(一)有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良好的导入是课程高效的重要保障之一。如“线性规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冗长的文字、数据介绍转化成图文并茂的现实背景与动画情境,这可以更容易的让学生融入课堂并深刻理解教学任务及目标。
(二)有助于学习难点多元化突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的更具体、更直观,有趣的视听材料更能将广阔的世界搬入课堂,开阔学生眼界。多角度的认识有助于难点突破,具体些的例子比如信息技术辅助下的“空间立体几何”的理解和学习。
(三)有助于扩展课堂容量,培养学生思维
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课堂容量的提高,方便教师展示各类知识点、例题及练习。学生在巧妙的课件设计下不自觉的引发出多角度的思考,切实培养了学生思维。“变式训练”是每个数学老师津津乐道的授课环节,相同的骨干,不同的细节,对比中不仅活跃了思维,还加固了学生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出现的问题
(一)盲目追求课件教学,黑板电子化
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缺乏思考,仅体验到课件在教学环节引领中的便利,以及课堂容量的扩充,最终将备好的教学课件当作电子的板书。学生在跟着教师快速的浏览课件,有的甚至将上课变成了播课件、念课件和看课件,这显然模糊了教学目标与学习主体。
(二)课件粗加工,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教师由于个人技术或精力的限制,教学课件都请他人代做或者直接网上下载。而多数情况下他人的课件设计与自己教学理念并不相符,生搬硬套往往会带来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尴尬。环节不紧扣,更谈不上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教学环节程序化,忽视学生的生成及感受
课件在教学环节引领确确实实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在课前就预判好了课堂上应发生的一切,设计了完整的教学流程。但正是这“完美”的预设,往往会让教师自信的缩短某些“不必要”的学生思考时间,整个课程更显程式化。信息技术带来的课堂“流畅”,不仅剥夺了学生的思考,也剥夺了教师发现问题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融合发展思考
(一)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带给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便利
信息技术实实在在的提升着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主要也是得益于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四大优势。我们继续从教学设计和环节上充分发挥长处,在课件效果和问题留白展示中追求完美,力求更完美的问题代入感,更科学的知识拓展及思维引领,更自主的学习生成及情感、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无疑在这些环节提升中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我们去总结探索。
(二)反思教学,最大限度的规避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带出隐性问题
虽然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突出问题,但或许这个群体恐怕也不占少数。其实注意到了这些实在的问题,教学上不盲从并加强反思,突出重难点精简课堂容量,尤其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并留以充足的独立思考,我们一定能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实践中找到很多收获。
(三)不忘初心,不拘形式,发觉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魅力
我们教师教学还是要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打造更高效的课堂,追求更扎实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的初心。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成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掩盖了传统授课的教学魅力,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在多媒体配合的情况下,再板书例题这是教师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的表现,是一种教学上的倒退,这真是一种可怕的理念。我们不能拘泥于形式,在不同的知识点处采用更切实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变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力教具,而不是数学课堂载体,这才能探索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查永祥.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育[J]. 数学大世界,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