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2018-12-27周再萍
周再萍
【摘要】品德课后延伸活动是立足课堂、链接生活的有效载体,我们要找准“依据目标,确定活动主题”、“紧扣主题,甄选活动内容”和“紧扣内容,斟酌活动形式”三个“着力点”进行有效设计, 围绕“关注个别差异,提供参与机会”、“腾出专项时间,提供必要指导”和“联动家长资源,提供安全保障”三个维度组织实施,采用“向班级借力,使评价更感性”、“向班委借力,使评价更真实”和“向家长借力,使评价更全面”三种策略落实评价,使品德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于学生校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关键词】品德课后延伸活动 设计 实施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90-02
一、品德教学延伸活动现状分析
从日常的研训活动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后延伸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活动设计上,缺失“因地制宜”
有些教师是“书本至上”,课后延伸活动的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示例内容、教参上的活动设计或者活动手册里的实践题目,并没有考虑到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果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率,致使活动内容“虚晃一枪”。
(二)活动实施上,缺乏“因时制宜”
有些老师只负责布置课后延伸活动的任务,却没有具体的活动指导。即使在公开课上,有些借班上课的老师虽然把活动设计得很经典,但是上完课就等于完成任务,转身就走人,没有跟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沟通活动的后续要求,致使活动过程“匆匆而过”。
(三)活动评价上,缺少“因生制宜”
有些老师在课后延伸活动结束后,也只是例行检查,对活动结果“一刀切”,给出一个结论性的评价算是进行了活动总结,从不关注学生个体的活动态度、活动能力、活动方法等,学生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致使活动结果“不了了之”。因此,如何有效开展课后延伸活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品德课后延伸活动的概念界定
品德课后延伸活动,是指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指导下,遵循深化课堂教学主题的路线设计的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又需要学生在课后花一定的时间去完成的活动。每项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内容注重因地制宜,其实施强调因时制宜,其评价讲究因生制宜,使品德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于学生校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三、品德课后延伸活动的实践操作
(一)品德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因此,我们要找准课后延伸活动的“着力点”,进行有效设计, 成功突破课后延伸活动“虚张声势”的瓶颈。
1.依据目标,确定活动主题
课后延伸活动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师可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不同的操作路径,来确定课后延伸活动的主题,比如:可以针对目标,参考教材中预设的留白来择取活动主题;可以结合目标,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来安排活动主题;也可以围绕目标,利用教师自身的创意来策划活动主题等,做到源于目标又服务于目标。
在教学《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一课后,我设计了“价格浮动小秘密”、“勤俭持家小妙招”和“今天,我当家”三项课后延伸活动主题,前两项是文字式的,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后完成上面的两道题目,第三项是操作式的,要求孩子们利用周末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到的勤俭持家妙招付诸实践,真正当一回家。在活动中,孩子们深切体会到了当家不容易,要当好家更不容易,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2.紧扣主题,甄选活动内容
教师在准确定位活动主题之后,就要紧扣活动主题来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比如,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的知识节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内需,也可以针对日常的行为短板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利用课堂的疑难之处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等等,做到内容与主题相匹配。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从小过惯了“小王子”、“小公主”般养尊处优的生活,动手能力非常欠缺,让他们偶尔为父母干一次家务不难,但要经常为父母干家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上述案例中,老师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这一块短板,根据“21天习惯法则”,以教材为蓝本,设计活动内容,必须坚持21天。
(二)品德课后延伸活动的实施
课后延伸活动是教师为提升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而拓展的,不是简单布置一次作业或开展一项活动就结束了,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习得、滋养德行的系列行为。
1.关注个别差异,提供参与机会
课后延伸活动的开展要尽量考虑到孩子们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诸方面的差异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定活动下限,放开活动上限,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保留弹性选择的余地,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参与、愿意参与、有效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例如, 在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我设计了主题为《班级不良现象“整改清单”》的课后延伸活动,请孩子们“利用课间时间找出班级内集中反映出的不文明现象,针对现象进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并结合班级小岗位服务活动逐一进行改进。”此项活动一出台,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在实际调查中,孩子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班级不良现象”表现出了极大关注,罗列了“语言不文明”、“保洁不到位”、“上课铃响后不安静”、“卫生工具随手乱放”等各种不文明行为,应该说班级内的不文明现象在调查中都基本暴露了出来。
2.腾出专项时间,提供必要指导
課后延伸活动并不是必须利用“课外时间”来开展的活动,其实它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教师需要特意在课堂上挪出一点时间来对活动进行指导,可以是初期的计划制定、中期的督促点拨、后期的结果反馈等等。
比如,上述《班级不良现象“整改清单”》的课后延伸活动,其活动重点不在于“整改什么”,而在于“如何整改”。在学生完成表格的基础上,我借助班主任的优势,单独抽出一节班队课的时间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中期指导,组织学生开展了“班级小岗位服务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整改意见以及班级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了各个领域的班务管理员,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集体生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班集体会因为我的付出而更优秀。
3.联动家长资源,提供安全保障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校联动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开展社会实践类的课后延伸活动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动员、鼓励父母、家人积极参与、协助、指导孩子参加活动。
例如,在执教《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课时,恰逢春游的好时节,我建议以家委会的名义,组织孩子们奔赴革命教育基地开展一次红色之旅,但是为了确保出行安全,要求有家长志愿者陪同。于是,在家委会委员们的积极筹备下,主题为《重走红军路》的亲子游课外延伸活动应运而生。一天的红色之旅,既丰富了班集体活动,又密切了亲子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红军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更真实地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