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2018-12-27袁文景
袁文景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此其中,对于各类教育的重视度提升是非常明显的。过去人们只重视分数,而如今对于素质提高和综合实力进步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本文试图结合这些趋势,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小学的教育工作,以语文为例,谈如何做好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的实际推进、执行、考核,进而为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研究 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025-02
1.引言
对于我国各地小学生教育而言,必须要结合时代新需求做出相关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满足相关要求、促进学生整体进步。本文试图结合语文教学来谈相关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各类思维意识创新培养工作。
2.传统教育模式存在问题概述
结合我的实际经验来看,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小学教育确实存在很多不足和实际制约,尤其是在思维意识的创新和培养上。小学教育是小学生个人培养和构建正确思维体系的开始,如果没有在学习中加入适度内容,那么整体上的教育是不合格的。在实际教学中随知识经济、改革开放实际影响和推动,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应试教育遵从确实会忽视学生个人思想进步;也会不利于个性观念的培养。在语文课目讲解中,如果学生缺乏足夠的思想意识和思维体系,对于很多事物理解就会仅仅保持在课本内容高度,对社会的理解力和对各类书本外知识了解都非常少,没法满足未来进步的需求,这类培养模式自然是错误的。除此之外,我国教育对分数、以及整体考核评价的关注过高,这就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视度不足,也会有实际限制。所以必须要对此做出相关的改革。
3.新时期创新思维体系培养价值和具体实施办法
上文已经对整体存在问题做了概述,为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要引入创新思维体系实际的构建和培养。之所以采取这些新模式,主要就在于它对于素质教育的关注度是符合时代新需要的,也符合为学生发展助力实际需求。小学教育整体创新思维体系培养构建包括:小学生观察力的训练与提升、小学生的空间思维体系培养、小学生想象力提升和创新力提高。整体来看这类模式不仅对整体的教学推进有很大帮助,对于传统模式下存在的各类问题也会起到非常好的纠正作用,与时代紧密结合,对于学生未来个人学习和工作也很有利。所以,以此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和制定规划及措施是非常好的办法。这也正是我选择该模式来解决问题的原因所在。
在具体实施操作办法上,可以结合以下做法来做处理。对于各教育事业实际发展而言,最重要莫过于主体价值。老师和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只有提升他们实际的效率才可以真正推进整体上的教育质量提升。所以结合校方实际需要和教学计划,制定周密而不机械的策略,是最为重要的实际业务。我在平时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实际教育中结合冀教版内容、在故事非常多的课文里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他们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辩论环境。相比于过去的讲课文、读故事模式,讨论和辩论模式引入在很多时刻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很多学生都参与其中,非常主动去做阐述发言,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其次,做好教育思维体系原则的宣传贯彻。对于整体体系建设和创新思维体系推广及宣传,各类别原则性的内容可以看作是最重要保障。因此,对于老师和相关管理者必须要结合实际,来合理地去制定相关规则,在具体原则保障下推进各类改革工作。这对于整体秩序维护推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方向保证。除此之外作为老师也要努力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和模式、注重信息技术的实际推广,以及正确合理评价学生的相关表现,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实际的创新思维体系培养价值凸显出来。
以我在《我最好的老师》课文中讲解为例,在过去的模式下基本上只会读课文讲老师自己对于内容的体会;但如今在新模式下则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本上内容来谈自己对于各老师的实际看法,以及对于心目中最好老师的印象。如此一来学生开始思考和加入,相比于过去以老师为主体的做法,新模式学生参与度和认可度以及自我思考提升了非常多、对于很多问题看法也非常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这对于思想构建是非常有利的做法。
4.结语
整体来看对于小学生教育而言引入创新思维体系培养是非常有利的,老师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开展来适度加入相关内容,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整体学习效率以及实际质量,进而为学生个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016(21):118.
[2]邹春敏.加强教育管理 推进小学教育创新[J].中华少年,2016(07):250.
[3]许朝惠.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4]董淑珍.简述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创新和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22.
[5]孔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