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2018-12-27李思博
李思博
【摘要】很久以来,母语教学的重点侧重于工具性,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舶来的文化元素,事无巨细的充斥于语文教学中,教师推荐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品也以国外作家作品居多,以往的各个版本语文教材选文也择取了相当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旧版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至四个年级的八册中,中国传统文学有关的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为56:55,外国文学作品所占比例近乎与传统文化篇幅平分秋色。
【关键词】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部编本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026-01
习近平主席走访北师大时,曾经针砭时弊地提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值得骄傲的是,新版语文——部编教材,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层面,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整个小学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部编本教材体现了中国元素。
一、中国元素插图现
插图作为教科书诸多组成部分中的一种,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插图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理解内容之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也是至关重要的。部编本的插图选用了大量的中国味浓厚的水墨插图,育人于无形之中,树立文化自信于无意之时。如:一下册的《春夏秋冬》,是以特有的扇面为造型作为插图,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真是精妙绝伦。教材中所有古诗词的配图都采用水墨画,与经典诗词相得益彰,充满中国风元素的插图不胜枚举。这些插图除了本身的辅助教学的功能之外,更是帮助儿童树立文化自信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支架,也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宝贵资源。
二、中国文化选文见
(一)选文背景有渊源
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选文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渊源。《天、地、人》编排的渊源是《三字经》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一广为传诵的的经典名句。侧面应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的世界观:《天地人》,前三个字“天、地、人”说明了人与天地的关系:天在上,地在下,而人生于天地间,万物育我唯一。后三个字“你我他”体现了对于“人”的爱与尊重。而《金木水火土》则体现了自然界万物关系,属道家传统文化渊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侧面应证了古人的物质观: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克,五行数理“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渊源,将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当中,赋予汉字教学文化传承的使命。
(二)诵读内容是经典
部编本十分注重学生的日常传统文化积累。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有传统童谣《水会飞》《春节童谣》、《谁和谁好》《妞妞赶牛》《孙悟空打妖怪》《剪窗花》等。童谣在体现其韵律美、建筑美的同时,也将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作用寓于其中。
“日积月累”栏目的编排,旨在诵读积累。一年级上下册的所有“日积月累”内容都以传统文化形式呈现,包括古诗、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名言等多种形式,可见部编本教材,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注重经典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的树立文化自信。
(三)识字材料寓蒙学
蒙学作为启智教育的重要媒介,在部编本教材的识字板块呈现的次数很多。一年级两册总共4个单元的集中识字,识字文本的选择需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及教育性。如一上册的《对韵歌》是由《笠翁对韵》改编而来。《姓氏歌》则由《百家姓》改编而来。《人之初》则出自《三字经》。这些识字材料的价值除识字本身以外,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立德树人”的外延作用,也有助于儿童树立文化自信。
三、中国汉字编排赞
(一)汉字書写养习惯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记录和保存的载体,是我们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学好汉字,写好汉字是必尽的义务和责任。部编本提示在识字教学之前,应该安排关于书写姿势的教学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提示师生重视正确的书写姿势,并且养成书写的好习惯。在书写汉字之前,应该正确认识田字格,知道田字格的占格方式及结构,突出中国汉字“方方正正”的特点,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为今后标准的书写汉字打下坚实基础。
(二)识字形式多样化
在部编本中,识字板块内容的编排,展现出识字形式的多样化特点,也展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识字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汲取了蒙学教材和传统识字教材的经典,有利用对韵识字、猜字谜识字、《百家姓》识字以及字理识字等形式进行。这些识字内容的编排都遵循了汉字自身的特点以及字理造字规律,既利于儿童学习汉字,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自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儿童喜爱汉字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