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OK理论的单元目标水平分级的尝试
2018-12-27李桂旺
李桂旺
摘 要:物理是学习难度很大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也不相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因此目标制定的标准相当重要。由于学生的差异,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标,教学目标水平分级就有了必要性。本文以“单元目标”为例浅谈“水平分级”实施策略与思考。
关键词:DOK理论;单元目标;水平分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0-0014-4
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培养所有学生的公民素养,也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尝试教学目标水平分级,以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需要。
1 单元关键能力与知识结构分析
本单元中基本概念包括:惯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单位制及超重和失重。在现行考纲中提出需要理解能力(牛顿三定律的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与平衡力对比、超重与失重)、建模能力(从情景中抽象,将实际物理过程抽象成纯物理模型)、综合分析能力、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数学、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包括测量、验证与探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学科新课标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自学与交流合作的能力、质疑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的能力。如图1所示。
2 DOK理论
为了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的结果评价。诺曼·韦伯(Norman Webb)构建了“知識深度”模式(Depth Of Knowledge,DOK)。DOK模式运用了专业标准的研究方法,在标准与评价之间具有保持一致性的参考,它同时也作为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参照。这些标准既是培养目标也是评价标准。DOK一般分为四级:加快或呈现、基本技术与概念、策略性思考与推理、扩展性思考。
3 单元目标水平分级
目标教学法在学科中应用新课改的多个因素。它既要参考新课程标准,同时在实施中注重结合具体科目课程的设置与学生整体水平与结构层次分布。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根据DOK知识深度理论尝试目标水平分级。如表1、表2所示。
4 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实证——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
A.课时教学目标设计(DOK不是难度层次关系)
1.知识回忆或呈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会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基本技能与概念: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特点,利用传统实验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定性关系,会进行受力分析,会描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3.策略思考与推理: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探究以及利用DIS分析的依据;
4.综合扩展性思考:会比较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B.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建立概念】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请甲、乙两个学生相距一定的距离做推手运动:
(1)甲主动推乙;(2)乙主动推甲;(3)甲、乙同时互相推。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甲同学后退的原因是由于乙同学给甲同学一个推力,同理,乙同学后退的原因是甲同学给乙同学一个推力。
设问2:在甲、乙同时推对方的过程中,存在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又是什么?
2.归纳总结
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施加了力,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设问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规律】
1.定性探究
设问4:在甲、乙同时推对方的过程中
(1)力的作用方向有何关系?
(2)力的作用点在哪?
(3)是什么性质的力?是否相同?
(4)作用效果能不能抵消?
归纳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
(2)性质相同;
(3)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4)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2.定量探究
(1)学生分组实验:用甲、乙两只弹簧在下列情况下互拉,并观察比较两弹簧的示数。
①甲不动,乙用力拉;
②乙不动,甲用力拉;
③甲、乙同时用力拉。
实验现象:等大、反向、共线。
(2)演示实验:用DIS实验让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所遵循的规律。
①实验器材: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
②实验操作:老师做演示,学生观察和分析:
a.把力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
b.打开软件,选择“力的相互作用”;
c.两手各持一只力传感器,首先进行调零,然后拉动力传感器,观察出现的曲线;
d.观察曲线和数据;
e.改为相互挤压的情况,重复上述步骤。
设问5:你如何理解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归纳总结:大小总是相等,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大量事实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四同:同大小、同直线、同性质、同时性。
三不同:方向相反、作用点不同、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实例分析】
例1 将10 N的物体A用细弹簧挂在天花板上静止,如图2所示,问:
(1)A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各多大?方向如何?
(2)这些力各是什么性质的力?施力物体各是什么?
(3)这些力的反作用力各是哪些力?大小各多大,方向如何?
(4)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5)哪一对力是平衡力?
(通过实例分析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归纳总结:
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点不同、性质相同、效果不抵消。
一对平衡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点相同、性质不相同、效果抵消。
C.课堂目标水平分级评价设计
(1)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评价设计(如表3所示);
(2)设计相关问题,有对应分级的评价(A1 A2 B4)。
①用弹簧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拉木块的力与木块拉弹簧的力是( A )
A.一对平衡力
B.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先有弹簧拉木块的力,后有木块拉弹簧的力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②如图3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下面各對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C )
A.甲所受的重力和乙对甲的支持力
B.甲所受的重力和乙所受的重力
C.甲对乙的压力和乙对甲的支持力
D.乙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乙的支持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或任务设计时,需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设计具有不同认知水平要求的活动,这既是对学科内容本身梯度性的积极回应,也是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内在需求。依据DOK知识深度理论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四个等级,根据其不同等级的思维要求设计和开发相应的活动、任务和问题,使得教学设计有质量,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学任务、活动和问题,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春燕.美国高中生涯辅导探究——以密苏里州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7):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