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功夫
2018-12-27谭伯牛
谭伯牛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李鸿章还在翰林院,当时,他的家乡安徽就已经受到太平军的攻击,有很多地方已经陷落了。这时,李鸿章只是个新晋的翰林,人微言轻。但是他再一想,有一个安徽老乡,叫吕贤基,当时是工部侍郎,在朝中有很高的声望。他以前是御史,所谓风骨凛然,对很多事情發表过严厉的意见,现在做工部侍郎,可以借他的话向朝廷借兵支援安徽。
李鸿章来到吕贤基的家里讲明来意。吕贤基说,这是好事啊,应该支持你,但我忙得很,干脆你写一道详细的奏折,署我的名往上一递就行了。李鸿章一想这也行,回家之后,非常辛苦地引经据典,查考各种资料,费了一整夜时间,通宵无寐把这个奏折写了出来。他提出的一些战略、具体的战法,乃至要调配的将领,也都写得很详细。当然,纸上谈兵,那是肯定的,但是至少文采好,十分感人。写完之后交给吕贤基,吕贤基就署了自己的名字,交上去了。
第二天,李鸿章就去听回信,因为这种奏折都是当天批发下来的。刚走到吕家门口,就听见吕家一片哭声。他想这怎么回事,上一道奏折而已,难道就出大事了吗?他赶紧推门进去,吕贤基一见李鸿章,收不住眼泪,就说那奏折写得真好啊,皇上看了很高兴,一高兴就派他回安徽去组织团练,协助军务。
这是真事,咸丰二年,朝廷直接将吕贤基由工部侍郎调回乡,去襄办军务。这是很少见的,办团练一般都是由在家乡的各路大臣去办,没有让京官回乡的。吕贤基也没想到一道奏折,皇帝就直接让他回乡去练团练。所以吕贤基很痛苦、害怕,军事这个东西,谈一谈可以,陡然让他去办,他就慌了。
李鸿章总算明白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他觉得太不好意思了。现在的安徽一片大乱,让一个文官办团练,也不给军队,就把吕贤基空降到那里去,谁都知道太危险了。李鸿章也没办法,就转而安慰吕贤基,吕贤基也是怒极了,说你也不要安慰我了,这个奏折毕竟是你写的,你学问这么大,对军事这么了解,我要让你跟我一块去。第二天,吕贤基向皇帝谢恩,同时就奏调翰林院李鸿章跟他一块去。这样,李鸿章也惹上这麻烦了,跟着吕贤基一块离开了北京,到家乡办团练。
这两个人,都是在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被扔到安徽的。一个工部侍郎,一个翰林编修,怎么也想不通,因为一封奏折写得好,就到安徽做了军人。而且安徽那个乱啊,有太平军打过来,又有捻军作乱,然后当地团练,规模比较大的像苗沛霖、李昭寿,一会投降官军,一会又偏向捻军、太平军,为非作歹。像吕贤基他们办的这种小型团练,当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在办,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非常危险。在那个地方办团练的,不仅仅是怕太平军,还怕很多别的东西,甚至有的时候还怕官军。所以回到安徽不到8个月,吕贤基和李鸿章就被太平军围困在舒城,生死存亡系于一线。系于哪一线呢?能够先走掉就不会死,要是待在城里面死守就会死。李鸿章看得准,借口老父有病,要回家侍疾,赶紧溜了。吕贤基就在舒城,一直到城破,最终战死,得了一个谥号叫吕文杰公。
(摘自“当当云阅读”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