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2-27戚爽
戚爽
摘 要: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课赛融通”的信息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学科+技能”竞赛体系;优化组织形式;突出交叉学科特点,基于“课赛融通”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多维实践实训体系等方面实施构建。从而缩短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差距,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课赛融通 高职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b)-0149-02
1 “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课赛融通”是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等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有效对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建立教学体系,将各种竞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针对竞赛项目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培训,并将课程考核方式与比赛成绩相结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教育部按计划资助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大学生竞赛,并希望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竞赛平台,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课赛融通”模式现状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参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应聘时更易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许多学校将学生比赛获奖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赛前多采用“优中选优”的方式选拔参赛选手,然后在小团体内进行强化训练。由于集中训练,这部分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难免受影响,而其他学生并未真正参与竞赛活动,未有任何获益。同时,以课堂讲授为主,考核形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对应岗位的技能需求。在国内外大学生竞赛活动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专业竞赛这种加速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如何通过该平台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对新技术、新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需要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与实践。
2016年11月,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课赛融通”教学改革研讨会举行,全国60多所中高职院校参加。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被评为全国首批“课赛融通”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我国很多知名高职院校在基于“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课程群和竞赛实施机制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3 构建“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3.1 “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内涵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从研究和分析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入手,构建基于“课赛融通”的信息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将具有创新教育功能的专业竞赛带进课堂,改变各专业课程间缺乏互动的现状,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群,增强课程间关联,着重强调教学“实用、灵活和适用”的原则,实现“教学练赛”四维合一,让师生在赛中教、赛中学、学中赛[1]。将专业竞赛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与竞赛匹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衔接。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代考。该模式可覆盖更大部分的学生,受益面更广。研究实践成果也将为我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新尝试。
3.2 “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参阅近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及“课赛融合”相关研究的论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根源。访谈行业专家确切了解现阶段IT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探讨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将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引入校内工作室。访谈省内各高校组织参赛的指导教师,了解其他院校竞赛的开展及与课程对接情况,汲取经验精华。搜集和整理我校近年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竞赛的培训、参赛和获奖等资料,及本专业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资料。从中精心挑选一批符合高职高专整体水平的竞赛项目,建立竞赛与专业课程的融通机制。主要遵循原则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业能力课程”与校级IT竞赛、网络技能竞赛相融通,“职业专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与省级、国家级专业竞赛相融通。C语言和Java程序设计等语言类课程群与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对接;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和综合布线工程网络专业课程群与“锐捷企想杯”计算机网络大赛对接;物联网应用和嵌入式技术课程群与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对接。
3.3 “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
3.3.1 因材施教,构建“学科+技能”专业竞赛体系
根据学科特点,从省级、国家级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竞赛中精心挑选一批符合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竞赛项目,充分利用竞赛中的创新教育功能,构建一套“学科+技能”的专业竞赛体系。利用学科竞赛与新技术应用结合密切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利用技能竞赛的鲜明职业特征,依托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将学科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结合在一起,双管齐下,优势互补,将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成当今企业急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3.3.2 优化组织形式,“点与面”并进。
国家组织各级各类专业竞赛的宗旨是“全员参与、全面提高”,就目前而言,很多学校难以做到,参赛选手大多由教师挑选或者辅导员推荐。如果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比赛过程,必然能激发所有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将所有学生培养成为“精英”,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面”上组织校级的IT技能競赛、网络应用竞赛等,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兼顾“点”上,集中强化少数“尖子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其取得更高级别的专业竞赛奖项提供帮助和指导。
3.3.3 突出交叉学科特点,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财经类高职院校,作为其中唯一理工科专业,必须将信息技术和经济类相关学科横向整合,同时依托IT行业和金融行业。突出以地方性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背景,以专业竞赛为主线的“做中学”[2]。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软件开发、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网站建设与运维、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以及IT产品销售与服务等信息技术专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兼具财经商贸知识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3.4 基于“课赛融通”机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按职业养成规律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融入职业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经历三个递进式的培育过程:初级基础模块,完成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兴趣;中级应用模块,培养职业专业能力,课程借力校级IT技能竞赛和网络应用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高级实训模块,培养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对接省级、国家级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改革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借鉴竞赛内容和标准,改造原有陈旧的项目案例。将省级、国家级专业竞赛规程和内涵,纳入专业课程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以先进技术和高技能竞赛水平指导教学内容的革新。
更新教学方法,重建专业教学流程。通过竞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教育思想组织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以赛代考,赛场即为考场,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比赛进行评估。建立学分置换机制,学生可通过申请,使用竞赛获得奖项置换对应课程的学分,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
3.3.5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多维的实践实训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技能积累并向教育教学转化的作用,推动学校专业实验室和工作室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验室中,注重项目、案例引导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室中,采用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项目团队由学生组成,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竞赛实践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高级技术,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构建不同层次的多维实践实训体系,如课堂实验、课外实践、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等。针对赛项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活动,缩短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做出有益尝试。
4 结语
近年来,我院积极进行专业调研,了解专业对应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及岗位技能标准,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改进和完善现有课程设置,构建“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完成了历年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都取得較好成绩,包括“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赛区一二三等奖各1次,辽吉赛区特等奖3次,一等奖1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锐捷企想杯”计算机网络应用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三等奖。综上所述,基于“课赛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春丽,潘华,王乐鹏.“课赛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决策与信息,2015(12):96.
[2] 苏杨茜.以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软件,2016(8):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