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图书编辑的基本功

2018-12-27张成李振祥

科技资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品牌意识图书编辑服务意识

张成 李振祥

摘 要:为了使图书编辑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以笔者参与部委标准化修订工作经历为主线,探讨了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三方面基本功:职业素质、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职业素质重点谈了书稿加工、书稿策划2个部分;品牌意识重点谈了不忘品牌初心和品牌组合2个方面内容;服务意识则探讨了编辑在服务中抓住选题、调研终端市场和学习适应出版顶级业态3方面内容。

关键词:图书编辑 职业素质 品牌意识 服务意识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b)-0131-03

Abstrac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for book editor, in this paper, it takes the authors standardized revision work experience for national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as the main line and discusses three basic skills for a editor who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It includes: professional quality, brand awareness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For professional quality, it mentions manuscript processing and manuscript planning; for brand awareness, it mentions that not to forget brand beginners mind and how to carry out brand portfolio; for service consciousness, it involves three aspects: seize the book topic in the service process, investigates the terminal market accurately and learn to adapt to the top of the publishing formats.

Key Words: The book editor; Professional quality; Brand awareness ;Service consciousness;Standardization

編辑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新时代编辑的基本要求业内达成基本共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素质、读者意识、市场观念、运作能力[1]。笔者同意出版界对当今编辑基本要求的划分方法,同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编辑工作经历感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编辑基本功:职业素质、品牌意识、服务意识。

职业素质是基本功中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了坚实的职业素质,编辑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服务自身;品牌意识是编辑的初心:编辑是出版社的编辑,出版社的品牌是在最初建社时期就确认的发展方向和立社定位,是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到今天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所一直秉承的理念,是出版社的初心,而这份初心是通过编辑工作来具体实现的;服务意识是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出版是服务业,图书出版人要服务于积累和介绍中国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弘扬中国当代的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服务于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3方面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浑然一体,共同塑造了一位新时代图书编辑的基本功。下文,笔者只浅谈这3个方面中有自己独到体会的环节。

1 职业素质

1.1 书稿加工

1.1.1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源于制造业,代表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质量的一丝不苟,对职业的敬畏坚守。编辑要对出版工作怀敬畏之心,重要一点就是看加工书稿时是否注意细节:注意法律法规、标准等名称是否齐全正确,是否已经作废,稿中引用的是否为最新的内容,要做到有疑必查,不要想当然;注意书中引用的技术、装备、工艺等是否有淘汰、禁止的,要查相关官方机构文件挨个甄别;注意新华社等最新发表的禁用词,如新华社在《新闻阅评动态》第315期发表《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规定了媒体报道中的禁用词,严审书稿中是否有禁用词,涉及到政治问题的词汇要格外重视;注意平常养成勤查字典、科技术语、编辑工具书如《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付梓须知》等的习惯。这些加工工作中的细节看似微小,实则对书稿质量起基础性作用。

1.1.2 专业水平

(1)长期跟踪,了解所在行业、出版板块的政策、规范标准、基础理论知识。养成每天查阅行业新闻的习惯,关注行业内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修订情况;定期进行编辑业务培训,保持编辑知识与时俱进;要保持工作之余看书的习惯,尤其是行业专业书籍、期刊文章,以培养行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底蕴。

(2)深度介入,全程参与行业政府主管部门重要工作。例如,全程参与某项标准制定、修订的全过程,可更好地服务书稿加工。2016年3—10月,笔者全程跟随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司局参与到某项标准化标准的修订工作中,前后参与了修订启动会,修订组专家讨论会,地方各片区政府、企业等征求意见会等十余次会议,长期聆听并学习各位专家对每一条标准修改的真知灼见,使笔者更加深入理解标准化知识,为后续标准化系列书稿的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底蕴。同时,编辑深度介入行业政府部门工作与书稿策划、品牌宣传也是紧密关联的。

1.2 书稿策划

1.2.1 优秀选题、作者队伍的建设

笔者认为无论是优秀选题还是优秀作者队伍都是在工作交流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形成的。这些都是在编辑与之的长期共事中慢慢形成的。还是以标准化修订为例,标准化修订专家组成员都是全国该行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专家代表,笔者不是初次与专家见面就着急约稿,而是经过了十余次的开会共事,大家向着同样的目标努力,在工作中双方互相认识、欣赏,慢慢变成了朋友,才有了最后稳固的合作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关系才会长久。同样,笔者在全部修订工作结束后,整理了各次会议的录音,最终形成了30多万字的会议记录,这也成为了后期该行业标准化标准专家解读的初稿;加上新修订的标准,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标准和标准专家解读2个优秀选题。

1.2.2 组稿水平

笔者认为,根据稿件类型控制相应稿件篇幅是一个编辑组稿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以教材为例,本科、高中职、成教教材的编写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教材的读者本科生、高中职生、成人教育生的获得知识水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教材编写要保证因材施教:本科生将来多为各行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育医务人员等,所以教材编写要以理论为主,理论要成体系,每学时编写5000左右版面字数为宜,體例是章节式,公式要有推导过程,可做简单知识拓展;职业学生基本定位是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其教材编写要以动手实践为主,理论可不成体系,最好是模块化教学,每学时3000~4000版面字数为宜,公式推导只要简易主干过程;成人教育学生多为社会工作人员进修,专业参差不齐,所以教材编写就要应知应会,考试要求其掌握什么就编写什么,要以实践练习为主,辅以理论基本定义,每学时编写3000左右字数为宜,公式直接出结果不宜推导,不要有任何知识延伸。另外,所有教材编写都应开门见山,尽量避免穿靴戴帽,标题下直奔主题介绍:定义、分类、推导、举例等,不要介绍背景等无关知识;图文不要重复叙述,能一方面表述清楚的就不要重复堆砌。

2 品牌意识

2.1 不忘初心,沿着出版社的品牌道路不断创新

品牌承载的是广大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出版社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出版社在其心中的价值烙印。尤其对于具有数十年悠久历史的出版大社、老社,品牌就是其数十年积淀下来的宝贵特色,是本社的创新差异化,也是立社根本命脉和初心。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是:有严肃品质的工具书、学术著作等。其总经理于总谈到自己很看好《水煮三国》这本稿子前景,因为其用了不同方法创新内容表达方式,是一本用中国古典文学素材讲管理学的著作;并将这个选题带到了社选题会上讨论;但是这个选题和商务印书馆品牌方向有差异,为了出版社的品牌,他在选题会上最终又否了这个料定会大火的选题。这个例子给笔者的感触很深。

(1)品牌方向一致性。明明很赚钱的书,品牌方向不合也不能做。世界上赚钱的书很多,但是品牌是有差异的,如果只看眼前一时利益什么挣钱做什么,就是走不可持续发展道路,长期下来就会丢掉自身辨识度,品牌就会慢慢淡化、消失,最终就会丢掉出版社的初心,读者也势必会遗忘你。

(2)品牌要不断进行价值创新、扩大影响。品牌不断进行价值创新才能使其与众不同成为品牌。同样是讲管理学的著作,《水煮三国》就将古典文学素材融合进了内容,进行了合理的价值创新,使自身不同与市面上其他管理学著作,也造就了其在同类产品中鹤立鸡群;如果不创新还采用老套路写内容,这本书很快就会淹没在市场上众多的同类产品中。

品牌的价值创新要围绕不忘品牌初心来进行,初心是根本,丢掉了根本也就无所谓品牌创新。

2.2 产品组合,形成品牌产品

单本书产品影响力有限,但是若以某一种产品为核心,辅以若干配套产品,形成产品矩阵的合力,建立起该套书的产品生态链,就能创建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出版品牌。例如,笔者重点参与的标准化系列图书产品,就是以《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为核心产品,辅以标准专家解读、检查评分表、新旧标准条文对比、标准化考核检查指南等配套产品,形成了全方位的产品组合。该套书出版一年时间就卖了近二十万册、650余万的码洋,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内标准化图书品牌。这个品牌的创建根本就在于笔者深入介入了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3 服务意识

3.1 服务中心工作,在服务中抓住选题

笔者参与标准化修订工作的初衷是服务部委相关司局中心工作,但在会议服务过程中,笔者多次耳濡目染专家讨论意见、对标准的深入分析、解读,加上后期进行所有会议记录整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标准化系列丛书选题。笔者后期又在参与相关司局标准化检查规范征求意见会中发现,机关内部并无统一的历年来行业内淘汰、禁用的设备名录,在会议期间还需要打电话核实某个设备是否在该司曾发文件中被列入禁用设备,文件是否作废等细节,造成了工作的不变;笔者看到了这个细节就产生了选题灵感,策划出《安全生产新技术及装备推广目录》这个选题,将国家层面所有推荐使用及淘汰、禁用的设备、工艺、技术梳理、整合,并说明原因。这个选题既服务了主管政府部门中心工作,也向行业内部宣传了政策。

3.2 以服务读者为导向,调研终端市场,策划图书

3.2.1 实体书店调研

笔者经常深入各大书店,在自己出版的图书区驻足观察读者的阅读细节:看读者拿起哪些书看;随手翻翻还是拿起一本书看了一会儿;看了一本书的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看的时间长,哪些地方看后直接就放下了;最后询问读者意见。笔者认为只有亲自深入最终端,才能将最真实的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消费者的意见进行以后策划的改进。

3.2.2 深入学校调研

笔者在编写或修订某本课程教材前,也会选择代表性的几所学校走进学校课堂,与同学们一起听课:听老师讲课内容的深浅;观察老师上课教材与课件、模型等的结合习惯;观察同学听课状态,能听懂认真听,还是都听不懂在各玩各的;课下询问同学听课感受,目前教材使用感受;询问教师教材使用感受。这些都能对教材的内容、结构编写起到实质作用,真正做到服务于读者。

3.2.3 市场数据调研

笔者认为编辑应该经常查现今市场上流通有哪些同类图书,市场占有率如何;自己策划图书的总销量以及分销量是多少。以教材为例,发行信息应该具体到哪所学校有多少销量,而不能就掌握到经销商一层,没有真正沉到底,让核心数据被经销商掌握而编辑自己不知道。

调研才能让编辑头脑中产生出策划选题的完善、创新灵感,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细节上完善,才能比市场上其他产品有特色,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所以服务意识是品牌意识的源泉。

3.3 以服务出版顶级业态为追求,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3.3.1 信息提供商

笔者认为,出版社的主要顶级业态应该是信息提供商。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在从卫生教育、学术、健康传播等方面构建全国范围的信息服务平台:其建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医学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信息平台”“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中国健康科普数字出版平台”等项目和平台,最终形成“人卫云”,构建服务终身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其形成完整的医学数字教育,服务于医学从业者终身的数字教育信息体系;先后开发 “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等数据库产品,并将逐步开发系列知识数据库产品,推动 “人卫书城”、App等多种学术数字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为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高质量和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2]。国外出版机构以爱思唯尔为例,它作为全球最大的医学信息提供商,不仅提供医学类信息,还开发了不同的APP产品以及Clinical Skills以提供医学内容及醫学教育技能学习。这些产品共同建立了其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平台,为用户提供立体化的信息服务[3]。

图书编辑要加强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方向、骨架的搭建及运营上策划能力的学习;各门类素材资源的分类管理、创造的学习,还要加强大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数据库建立等各方面内容的学习。图书编辑要以服务出版顶级业态为追求,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数字化业务能力、管理力、营销力。

3.3.2 精品力作的IP资源转化

笔者认为,出版社的另一顶级业态是IP资源转化。“有内容,有一定粉丝群和知名度的文化产品或文化产品碎片都可以称之为IP”[4]。图书精品力作的IP资源转化可以大幅提高图书销量,提高营销力,扩大IP和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延长图书生命力[5]。近些年,一些大型民营出版公司和传统出版强社已经走在了前列。例如,磨铁图书公司依靠引入风投资金,与合一集团合作,成立磨铁娱乐公司,将出版的精品力作《悟空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IP资源开发,拍成电影;中信出版社与华策影视合作,将《创业时代》IP开发成电影、网剧等。

图书编辑作为出版社的核心,为了更好服务本社的IP资源转化,就应该既通出版又懂新媒体,还能将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要学习并真正了解时代的关注点,准确洞悉、抓住IP元素价值;学习各种媒介的基础知识;学习资源转化的经营、管理知识,了解资本运作的基础知识等。

新时代的编辑只有掌握了职业素质、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这3门基本功,才是条件合格的编辑、与时俱进的编辑,才是能够有力宣扬中国主旋律、正能量的编辑!

参考文献

[1] 钟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深耕细作——专访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J].中国编辑,2018(1):24.

[2] 郭向晖.传统出版单位如何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人卫社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实践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5):23.

[3] 王慧,徐淑欣.“一带一路”背景下学术出版的产品策略研究[J].中国编辑,2018(1):43.

[4] 赵伟.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和谐关系的建立[J].中国编辑,2009(4):49-50,58.

[5] 韩青宁.当代精品力作IP资源转化的注意事项和路径选择[J].中国编辑,2018(1):65.

猜你喜欢

品牌意识图书编辑服务意识
武定县己衣镇发展玫瑰茄产业的思考
“武术入奥”视阈下中国竞技武术发展思考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树立品牌意识持续提高高校学生公寓服务质量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
基于农户利益视角的“农超对接”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