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类历史建筑的文化创意化再利用路径探讨
2018-12-27陈芷筠
陈 芷 筠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1 居住类历史建筑的文化创意商业再利用
1.1 居住类历史建筑的文化创意化再利用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提供与文化、艺术、娱乐的附加价值相连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在我国,现在主要是以一些城市空置的产业类建筑为空间载体,利用原有的规整划分的空间成为一些文创品牌的办公、生产、销售合一的空间,例如,广州的红砖厂、北京的798、上海的M50,该类型的厂房改造空间较大,且所处地理位置常分布于市区的近郊,因而对于一些刚起步的品牌而言,未必合适。
相对的,居住类的历史建筑,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通常在城市的旧城区,有比较成熟的商圈,整体规划规整,空间紧凑,租金较低,并且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对创业起步者而言,比较适合。国内现有的居住类历史建筑文化创意商业化改造项目,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包括:上海的田子坊、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等,这些项目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是当地居住类建筑的典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市民共同的集体回忆;都位于城市中心的位置;都有规划整齐的街巷和室内空间格局以及有居民之间交流的公共空间。
居住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休闲产业发展是在带动人气、增加资金收入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也需要恰当的控制利益追逐的行为,保障艺术家们的基本利益,以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2 我国香港历史建筑的文化创意化再利用发展现状
根据笔者统计,香港的历史建筑发展为文化创意中心的项目(如表1所示)近10个,原建筑功能包括住宅大楼、屠宰场、工厂大厦、仓库等,项目的主要运作方法是经过公开招标方式,将改造后的历史建筑交由非盈利的公营或私营机构采用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营,即将出租工作室、展览厅所得的租金,重新用作建筑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中。创意中心的产业结构采用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娱乐产业结合方式:宏观上,管理方不局限于租用给设计师,还会出租给餐饮业、零售业以丰富业态,商业与文化之间互相补充;微观上,租户除了利用进行设计创作,也会有零售、设计服务等商业行为,文化与经济两者平行发展。历史建筑则作为支撑以上两者的文化基础,一方面提供空间载体;另一方面刺激创意的灵感;同时能够吸引参观的人流。管理方还向市民提供历史建筑的免费导赏团,深入介绍建筑的文化背景。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与历史建筑三者互相带动发展。
表1 香港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中心的项目
2 “元创方”发展背景分析
2.1 项目基本概况
元创方位于香港上环鸭巴甸街35号,原为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由于不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原警察宿舍在2000年空置,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在2010年被评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并于2010年列入“保育中环”项目中。政府为寻求合适的再利用方案进行招标,最后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中标后,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设计中心和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合作,将其再利用为标性创意中心“PMQ元创方”,于2014年4月正式开幕。
2.2 文化要素分析
2.2.1场所历史的沉淀
元创方的场地曾经历了多种的用途,最早在1984年是一座城隍庙,是香港开埠初期第一个由华人发起兴建的社区建设项目。1876年香港政府购回该场地,筹建中央书院,1889年书院落成,并改名为维多利亚书院,后来在1894年再次改名为皇仁书院。该书院曾作为第一所向市民提供西方教育的中小学,并培育了众多知名校友,因此在社会上享负盛名。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书院被毁,仅剩下部分的石墙;战后,政府将建筑清拆,并筹建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2.2.2市民生活的回忆
1951年落成的荷李活道已婚宿舍是亚洲第一座为警务人员及其家属兴建的宿舍,标志着二战后警务人员福利上的提升。宿舍由工务局设计,共建有3栋建筑物,包括两栋宿舍以及2层高的警察弟子学校(见图1)。建筑平面紧凑的布局,与同时期建造的第一代公屋美荷楼(美荷楼位于香港深水埗地区,是香港第一代徒置公屋,于2008年纳入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再利用为国际青年旅舍,并设立生活馆展示当年居民生活情况)相似。每层提供12个单房和2个双房单位,每个单房单位有一个7 m×4 m的居室、一个独立的阳台和厨房。单元外单侧外廊并联居住单元,厨房置于单位之外的公共走廊边上。相邻厨房间有一个共享空间,主要作为晾晒衣服用途。单元与公共走道、厨房与走道之间都是以玻璃作为分隔,居民可以相互看到单元内外的情况,公共、共享和私人空间互相交织(见图2)。
2.2.3中西、新旧文化交汇之处
元创方所在的荷李活道建于1841年,是香港殖民地时期兴建的第一条道路,联系着东边的中环与西面的上环。开埠以来,中环是外国人主要居住区域,华人则聚居在上环。如今,荷李活道是香港最著名的画廊古董街,位于上环的西段,还保留海味铺、纸扎铺等各式传统商业;位于中环的东段,则遍布了精致的现代画廊、咖啡店,使整条街道融合了多元文化,营造了一个合适培育创意的氛围,吸引了众多设计工作室、本土创意品牌商店等创意产业于此,为宿舍再利用为创意中心提供了一个契机。
3 从警察宿舍到“元创方”的再利用设计与运营方法
从宿舍到创意中心,赋予了建筑新的功能,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规整的单元的空间工作、生活,单元之间需要适当的交流、互动;但是,改造中亦需要面对将私密性的居住空间发展成为开放的商业空间。
3.1 尊重建筑历史
《奈良原真性文件》中指出“我们了解这些遗产价值的能力部分取决于这些价值的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因此建筑在保护与改造过程中,需要向市民传递出正确的、可识别的历史信息。对于建筑修复的部分,还原建筑真实的历史信息。原有宿舍建筑为当时典型的现代风格,能够快速、有效的建设以满足1950年香港人口快速增长所需的房屋供应。在建筑修葺时,注重保留建筑的整体风貌以及特色元素,对墙体进行重新粉刷、重新定制同款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的绿色铁窗以还原其落成时的原始风貌(见图3)。保留了前中央书院的四个台阶周边的建筑构件,包括毛石挡土墙及其石级台阶等并修复了前中央书院的入口。对于施工过程中挖掘到的中央书院花岗岩地基,增设地下展览室展示。对于根据现代的需求而加建或改建的部分,采用新旧区分的手法,避免市民对历史信息的混淆;并且在加建的部分设计低调以降低对立面的影响,避免喧宾夺主。加建的构件采用钢结构设计,粉刷浅灰色油漆,例如,为满足消防需求而在大楼中部新增的钢结构楼梯与原有水磨石材质楼梯形成区分。经过修复、改造后的元创方,展示出场地从19世纪的书院、到20世纪的宿舍、再到如今21世纪的创意中心交替发展的纵向历史发展信息。
3.2 维持空间格局
建筑在改造时,保留原来的居住单元分隔模式;连接走廊、阳台的墙体,保留原有的大面积窗扇,成为展示的橱窗。位于两端的房间,打通了原有分隔洗衣房的隔墙,成为L形的房间。餐饮及主力店单元则根据面积需求打通原有的隔墙连通2个~4个单元,形成大面积的经营空间。
3.3 创造交流空间
单元间以1.1 m宽的走廊进行联系,外部厨房保留了L形玻璃分隔墙体作为历史空间暗示,连通原晾晒空间成为1.3 m宽的弹性空间,为租户提供展示或作为休闲、交流空间,让租户变成邻居,在交流中拉近邻里关系,促进不同界别的设计师进行合作发展。
在两栋大楼间加建一个约600 m2的多功能会堂——智方,于3层连接原本独立的两栋大楼;在会堂的4层屋顶提供一个公共的屋顶花园,可以连通两栋建筑;并在首层庭院的位置自然形成了底层架空空间,供展览或临时市集用(见图4)。于庭院上空,两栋建筑6层的位置加建雨棚,提供市民驻留的灰空间。同时,在原少年警讯会所楼前铺设草地周边设置座椅,向市民开放,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多一个活动的场所。
3.4 提升场所文化品位
1)展览空间——提供教育体验。元创方在改造过程中新增了两个展览空间——230 m2的地下展廊和在6层由两个单元合并而成的历史展览室。地下展廊位于庭院下方,主要展示在建筑改造时挖掘出来的前中央书院花岗岩基础遗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铺地瓷砖,向市民展示原中央书院的历史与文化。展览室中,一个单元展示场地纵向发展史,另一个单元则重现当年宿舍布局原貌,让市民感受20世纪50年代的宿舍生活。并且,由志愿者提供免费导赏团服务,详细的介绍7个重要的历史遗址。
2)各种活动——提供娱乐体验。娱乐体验是带动人气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活跃气氛,管理方在庭院内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周末市集、大型展览,为游客提供轻松的娱乐体验。
3)为设计师提供服务支援,孕育本土创意文化。2010年经过
公开邀标甄选后,政府将原警察宿舍以每年一元的象征性租金租赁给非牟利社会机构“同心基金”租期合共15年。其后,“同心基金”成了非牟利社会企业“元创方管理有限公司”对元创方进行管理,包括建筑的修葺、改造、项目的构思和运营;开业后,主要收入来源是工作室、会堂和庭院的出租,并全数用于建筑的日常维护和元创方的管理与运营,此外是管理公司亦承诺提供1亿1 000万元作为补贴。元创方共有130个单位出租,现在有100多家工作室租赁给新晋创业设计企业,并采用设计工作室结合零售的方式经营,少数单位则租赁给部分发展成熟的品牌和餐饮业。创意工作室的出租,遴选的方式进行;成功申请的租户,根据其创业年限交付不同的租金,一半以上的租户为本地新晋设计师(创业5年以下)可以根据情况提供两成~五成的租金优惠;而对于已经成熟的品牌或是海外设计师,则需要缴交等同于市价的租金。
4 结语
在元创方的案例中,政府联手非牟利机构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模式,公开邀标机构咨询再利用的方案,为发展方向提供了多样性,机构对项目自负盈亏的运营亦减轻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居住类建筑的再利用设计中,以对历史信息的尊重和保育为准则,结合现代技术,使其满足新的功能;保留原有的居住单元的空间格局,并再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使创意产业中延续原居住文化中的邻里交流的文化;以提供展览、导赏的方式为市民展现场所的历史信息,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增加娱乐体验,增加市民对项目的关注度,通过活动的多样性,向市民推广场所的历史文化和本土的创意产业。
居住类历史建筑其文化价值相对大型的历史建筑较弱,但是其社会价值能够引起市民对往昔生活的共鸣;新兴的创意产业,相对于大众生产效率较低,但是代表着文化的延续;居住类历史建筑、创意产业都是讲求效率、商业竞争激烈的年代下,都是需要扶持的以确保它们不被利益的诱使而消亡,两者的结合能够在文化和经济中有机互补,从而实现建筑与文化的共同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