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适应性更新
2018-12-27童志文刘怡成
童志文 陶 勇 刘怡成
(三峡大学土建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1 概述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居功能随着居民生活所需的改变而相应延续和变化。黄鹄(2017)提出传统民居空间中存在着旧的、新的功能、空间形态、环境质量和审美差异等诸多矛盾,我们要分析对比各空间的异同,合理解决其中的矛盾,使其满足现代建筑新空间的需求[1]。庄彦(2015)提出功能置换是实现“老宅”的活化保护,探讨了置换设计体系中的修缮设计、改造设计、环境设计等内容和方法[2]。王晓(2017)分析了密集型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的主要适应性技术,提出了低成本、低技术为主的采光日照与通风改造适应性技术[3]。目前,关于传统古村落保护和更新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在传统民居内部居住空间与现代生活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本文从功能保留、置换和通风、采光等在内的室内环境出发,探讨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适应性更新路径和措施。
2 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形态
2.1 内部空间形态发展
徽州民居内部空间形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元素。徽州传统民居平面布置基本方整,多以围绕天井组织房间形成基本单元,其最常见的平面形制为:三间一进,入口为天井,两边设过廊,中间为厅堂,厅堂左右设为厢房,它们共同组成了徽派建筑基本的平面形制。徽州地区人多地少,故建筑多为2层以上,楼梯一般位于厅堂之后和过廊上。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基本单元形式满足不了大户人家的居住需求,于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H形、回字形多种平面形制。
2.2 传统文化下的空间形态
古民居整体建筑体现了徽州文化形态,宗法制度在提倡聚族而居的同时,与封建礼教一同为宗族中的居住宅院规范了一套内外有别、尊卑井然的空间秩序[4]。徽州民居厅堂均布置在中轴线上,厢间按中轴线严格对称,住宅内部空间常为妇女设限,厅堂为长辈、客人议事交谈之处,住宅常设妇女、佣人流线,天井、厢房是他们主要交谈憩息空间。几代同堂的传统模式逐渐成为过去,现代家庭子女常分开居住。徽州地区多产木材,气候湿润多雨,为了防潮,传统建筑一层木柱底往往多用砖石材质,楼上多为木结构,总体结构多为抬梁、穿斗相结合的方式。过去家中男丁多离家打仗或经商,家中留下妇孺孩童,为了抵防盗贼,故建筑立面以实墙点缀小窗为主。徽州传统居住形态与现代居住形态在人居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差异日益突出。我们要在尊重传统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
3 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现状及问题
3.1 功能布局
徽州民居空间布置明确,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划分明显,呈现前公后私的布局形式。建筑后进深部分或者二楼的厅堂设祖堂,嘉靖年间,祭祀空间转变为宗祠祭祀,家庭厅堂内祭祀逐渐消失。徽州传统民居的厅堂依然保留起居室的作用,过去女子留守在家,小居住空间带来安全感,相比现代的居住条件,小尺寸的厢房不适合家具摆放。传统民居附属用房常结合院落布置,现代居住中卫生间通常布置在卧室附近,厨房和餐厅毗邻。徽州传统民居层高较高,受开间影响,楼梯踏步高,梯段宽较窄,人们上下楼不便。现代居住空间需要适应性和可变性,可根据家庭生活需求对其空间进行适当地变更。现民居自发改造更新老宅频率加大,而有些古宅长期空置,无人修缮,损坏严重。
3.2 室内环境
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水在徽州象征着财富,自古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天井起到空间过渡和调节建筑内部微气候的作用,更是在通风、采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井光线柔和,大多数时间通过天井散射的光线为漫射光,避免了炫光、直射光的现象。夏季天井受气压影响有利于降温通风,但在冬季,冷空气进入开敞的天井,加上徽州地区湿度大,建筑内部给人感觉阴暗湿冷。徽州厅堂的开敞明亮,两边的厢房类似于黑箱暗房,只能在进深方向对着天井的部分进行开窗采光,寓意着“暗室生财”[5]。墙外窗洞面积过小,不易通风采光,达不到现代居住条件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州传统民居同现代居住生活环境差异逐渐突出。
4 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适应性优化更新
4.1 功能更新调整
同传统民居生活环境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适应现代居民生活需求,传统建筑功能方面的更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徽州居民长时间受到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传统建筑布局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故在对传统民居的更新中需保持总体空间布局不变。受到国家相关文物保护规定对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结构不予改变,最大限度保持建筑风貌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传统民居的功能更新应从建筑本身的情况、居民的意愿等多方面出发,尊重传统,传承原有空间的精华,在此基础上使居民适应和融于现代生活。相比过去传统民居居住模式和未来人们对居住空间需求,对徽州现代居住基本原型平面进行设计。对于传统民居厅堂部分根据居民自家需求可增设一些向游客展示文物的柜台或售卖空间等。天井两边的过廊的门窗设为可卸式,增大空间的利用率。徽州民居内部祭祀功能消失,对于有文物价值,有游客参观的传统建筑祖堂空间可以设计成纪念展厅,向游客展示家族史。对于一般的传统民居,祖堂可根据需求置换成家庭起居室、餐厅等。适当增加厢房的尺寸,有闲置厢房的传统民居,根据现代居住需求利用其小尺寸改为书房,厨卫用房(见图1),增加生活用房的紧密性和联系性。
4.2 通风、采光、湿度条件的优化
在保留天井的基础上,对传统居民的室内空间环境进行优化改善。在通风方面,实际有效的开窗面积越大,对通风越有利,而当可开启面积一定时,开窗的位置、开启的方式则对通风有较大影响[6]。为保持徽州传统民居风貌,不宜在砖墙上再开窗,故选择在屋顶上设置可开启式天窗,增加房间均匀照度,开启时有利于各房间风的流通。同时,在通风条件差的房间里增设墙体通风装置和新风装置(见图2),与天井气流相通,降低室内空间湿度。
在民居二楼靠近天井的柱梁上设置可旋转平面镜构件,可根据太阳方位、高度角来自动调节平面镜的位置,从而改善室内光照条件(见图3)。在天井周围结合视线布置绿植或水池,改善室内微气候,形成舒适、健康、适用的室内居住空间。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居生活居住条件与现代人居住生活的需求两方面的矛盾日益明显。我们既需尊重传统,继承历史文脉,又需要追求舒适、健康的生活质量。传统民居的适应性更新在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徽州传统民居的适应性更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完善方案,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