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
2018-12-27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马德秀
◎ 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 马德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成就更是举世瞩目。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央对教育改革及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各类高校要站位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关键领域,始终秉持科学精神,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从事高校和科技创新工作,我和各位一样,始终关注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自2014年启动以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对接会每年的项目数、参与企业数、经费和参与高校数不断增长。今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南,900多家高校和288家企业合作立项7000多个,企业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近43亿,下半年又有近400多家企业发布了14000多个项目,全年累计支持经费75.2亿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收益、共建共享,有效地激发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实践也证明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不可或缺的途径。
当然,推进产学合作还有很多新的课题值得我们探索,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如何主动和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如何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又反哺企业创新发展;如何在新一轮产业科技变革中,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这些都是教育界、企业界和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新领域、新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迅速革新的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必然倒逼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创新之势与我们每一所高校都息息相关,对于高校改革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谋发展。新经济、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唯有教育同行,唯有人才先行。围绕未来人才培养、高校唯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学科前沿、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学校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唯有明确办学定位、各按其位、静下心来,才能在各自类型中追求一流。高校应该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尽情创新实践,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几十年的建设,所有高校都能够在各自领域成就一流,唯有顺应创新之势,加大改革的力度,高校才能在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汇聚发展新动力,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实现新跨越。
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四个推动,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家和教育家、科学家协同创新;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我们期待积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围绕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建立起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更加紧密的创新战略联盟。
从技术构思、产品开发、到商业应用,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公共创新合作平台,汇集创新信息,交流创新思想,提出创新理念,共同研究推动成果转化的新思路、新理念,共同探索针对产业界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建立专业,共同推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产教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画好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最大同心圆,真正把创新活动变成产业活动,把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成果,把创新贡献变成产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