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8-12-27熊守霆
◇熊守霆
在数学课堂上对于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长期坚持。数学教师只有重视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融入数学思维,让问题来引领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生成,就能很好地培养好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标志,更是人的思想的超越。因而,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孩提之时抓起,并始终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上,时刻有创新的时空,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在课前预设、课堂上挖掘素材中可以创新的因素,从而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如下探讨。
一、源于生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快乐,从而也能够激起孩子学习数学时的创新欲望。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教师要在课前搜集孩子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实物形状,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已有认知印象进行学习,这就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前搜集小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首先让学生进行欣赏: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鸟、精致的五角星……,勾起学生对于同类实物的联想。接着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认知经验,说说这些实物有怎样的特征,经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轴对称”的含义;而后,让学生借助于概念的理解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实物的形状是“轴对称”的;最后在学生完全理解“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利用轴对称知识构成的美丽图案,以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教师提问:“你能借助于‘轴对称’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吗?”由此激起学生的创新愿望。
从生活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完全领悟知识之后激发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大胆创新,更加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疑而学,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也是这样。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没有了问题,何谈探究呢?又何谈创新呢?因此,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探究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敢于提问质疑、探究解疑,使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得以更好地培养。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节内容时,针对例题“10.2÷0.6”,教师问:“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要把10.2÷0.6变成102÷6”。此时,马上就有学生质问:“为什么要把10.2÷0.6变成102÷6?”“难道小数除法都要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又是怎样转化的呢?”这时候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评价,而是对孩子们说:“你们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那请同学们联系例题想一想:为什么要转化为102÷6,又是怎样转化的呢?……就这样在问题的提出、不断探究中解决,让学生明白了小数除法的计算应该依据商不变的性质,也就要把除数先转化为整数以后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进行计算。这里的质疑,都要能够利用例题让学生明白算理,可以说是对学习方法、学习理解的再创新。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之中,教师能够不断地引导,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的认知基础来层层理解,明白从多种角度来解决问题,从而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了创新的意识,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异曲同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在数学的学习中,遇到一个数学问题,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入手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在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寻求不同的解题路径、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能够积极发掘习题中的多向思维的特征,利用好习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有效培养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在习题解决中实现思维创新。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比如“2是20的因数,”,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提问:“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呢?”让学生独立地在本子上写一写。很多学生写出“1×20=20,2×10=20,4×5=20,所以20的因数有1、2、4、5、10、20。”此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大家都能从乘法的角度来思考,你们能从除法的角度来思考吗?看谁最聪明!请你试一试。”很快,很多学生又能换一个角度来进行找一个数的因数,他们很快写出了“20÷1=20,20÷2=10,20÷4=5,所以20的因数有1、2、4、5、10、20”。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潜质就能得以很好的发挥,就能有效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断地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才能调动他们学生的积极性,以致提升数学学习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