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日益被国际认可还有哪些瓶颈该破解?
2018-12-27刘馨蔚
文|本刊记者 刘馨蔚
不同国家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评价差别是很大的,一国一策的传播策略制定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型,中医药在全球面临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合作需求。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截止目前,中国政府已经签署86个中医药领域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支持下,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了32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在国内建设了32个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并陆续制定颁布20余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近期,美国一项新法案首次将针灸疗法纳入其中,要求在一年内对针灸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一项新研究也显示,美国的针灸师数量比20年前增长了257%。
“中国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背景。这点无论在中国国际地位、人文交流或者经济发展等方面,我们都具备了这样一个基础。”中国中药—广东一方制药总经理程学仁在近日举办的国际中医药发展智库论坛上表示,中医药在国际上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认知和应用基础。
中医药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从十九大到宪法修订,到中医药的立法,再到最近3年国务院相关部委的政策文件,都把中医药发展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2015年10月5号,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对中国中医是极大的肯定。
“中医药的自身技术发展,以及在国际上重大公共实践上所发挥的作用,振兴了世界对中医药的信心。”程学仁认为,中医特色在重大疾病和特色疾病方面的优势已经体现出来了。
当今世界电子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一条通畅的渠道。程学仁举例道,比如,智能化中医、“互联网+”中医等都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化都是很好的机遇。
中医药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在海外也得到不少发展机会。如在俄罗斯中医药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水务集团合作开展,增加中医药在当地的教育体系比重。在澳大利亚中医药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立了医疗服务、中医教育、中医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在捷克中医药中心,3位中医师每日门诊量达60人次,一些顽固的腰腿疼痛、中风、神经炎、皮肤病等疾病获得病人的充分认可。
中国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陈明明在该论坛上认为,眼下最大的机遇就是2022年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冬奥会。
“这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展示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医的绝好机会。我们要把有中国特色的针灸、按摩、康复等服务融入其中,使得外国选手、外国游客可以领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陈明明说。
但与此同时,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程学仁指出,首先,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所认知。
“中医药的文献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但难的不是翻译,而是文化的理解。”程学仁坦言,中医药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基因,确实难以被外界理解。
其次,技术壁垒依然是制约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是中药材的主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对这方面都有相应的标准,绿色种植、绿色安全是中药材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有关国际产品上市的一个注册法规方面的壁垒,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品的上市脚步。”程学仁称。
在综合管理方面,程学仁认为,中国中医药的管理有待加强,中医药的国际声誉有待提高。严格的标准缺失和管理的不完善,也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
此外,程学仁还强调:“我们对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仍然不足,包括中医药药物的毒性,药物相互配合的反应,规范化的炮制,煎药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研究还不够深,这一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
程学仁表示,中医药国际化面临诸多挑战,要把握当前良好的时机,深化国际交流,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又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同时,政府、团体、民间、企业形成合力,苦练内功,塑造好中医药的形象,并被国际社会认识认知认可。
联合国开发署中国专家吴伯特在该论坛上表示,中医及中草药的国际化,目前是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然而,目前很多中草药的企业走出去对接的仍然是对方国家农业部门,而且以保健方面的产品为主。
国际化需弥补金融和形象短板
国家开发银行行务委员郭濂表示,关于中医药国际化,非常重要的是构建中医药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郭濂指出,中医药在金融方面的短板,主要包括:没有银行利用信用供给、贷款基金、保险、融资等组合拳的方式支持;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且融资繁;中医药企业贷款落后,额度偏小,期限偏短,通常1年就要归还;金融链条不够长,只有普通保险产品,保险所引起的一些救援、治长期病和急发病的网点不够完善。
对此,郭濂建议,财政要出一定资金引导建立国际化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中医药走出去发展基金等类似扶持。
郭濂具体分析道,国家应该给中医药一个政策倾斜,在科技、剂量、绿色等方面聚焦攻关,给予一定保障;当前中医药国际化比较缺的是担保,这方面应该由财政银行给予支持;对于中医药技术的发展,在引进国外技术和专利时,应该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在专利方面,有一些中医药的知识、资源和类似产品正在流失,要加强布局,一方面多申请,一方面防止流失。
郭濂还强调,建立文化、预防、医疗、养病、养生等健康全环节的全辐射链,这个是中医药对国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全流程的监督体系,在种植、养殖、采收、加工、仓储、流通、中药、饮片等全方位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
“加强国际布局,加强与国际企业加合作,促进各类资金出海,实现渗透式发展,弥补商业存在的短板。”郭濂称,把中医药业做成康养业,可以带动全行业,作为中医药走出去的新动能。
此外,虽然,近几年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海外传播速度在大幅加速。但从传播和品牌的角度而言,中医药仍处在模仿到经验总结的阶段。
“如何开发中医药的传播应用,规划中医药的传播形态,拓展中医药的传播通路,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杨懿在论坛上表示。
不同国家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评价差别是很大的,一国一策的传播策略制定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中医药海外传播,杨懿提认为,需要一个国家级别的行业或者组织的领军者,对中医药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世界面貌,做一个国家级的设计。例如,日本每年会对日本在当年国际上的总体形象和具体构成要素,做年度规划和调整。这种有效的结构规划调整,会让一个国家形象显得具体、直接、准确、动态,并且能够让世界更准确的接受它。
另外,消费多元化、数据化既是对中医药的挑战,也是机遇。杨懿举例道,比如,苹果手表、小米手环后台大量的人身健康数据是中医药行业发展可运用的价值和方式,这些数据开发一旦形成系统性架构,它的领域会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