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迈进“零碳社会”清洁能源独树一帜
2018-12-27梼杌
文|梼杌
丹麦2020年的能源消耗目标将实现40%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到2050年,丹麦将100%独立于化石燃料,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虽地处北欧,冬季寒冷且漫长,供暖所用能源占总能源需求较大,但丹麦却没有雾霾重重的压迫感。现如今,丹麦已经向“零碳社会”迈进。
近日,丹麦工业联合会能源分会主任Troels Ranis在2018年中丹可再生能源清洁供热高峰论坛上透露,丹麦2020年的能源消耗目标将实现40%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到2050年,丹麦将100%独立于化石燃料,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能源领域立“标杆”,区域供热系统是基石
除了是国民幸福指数全球最高的国度之一,丹麦还是全球能效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拥有世界领先的区域供暖技术。丹麦能源署总监Morten Bak在论坛上表示,区域供热和热电联产的广泛使用,是丹麦在过去几十年里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技术构建的区域供热系统,成为丹麦绿色高效能源体系的基石。”Morten Bak介绍,早在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而丹麦约90%的能源消耗都依靠石油进口,因此受到了强烈波及。在交通和供热上,居民感受到尤为明显的价格压力。
这次能源危机让丹麦人认识到,节约能源是减少对进口燃料的依赖、降低消费成本的关键。由此,丹麦开始重视能源独立、提高能效,并于1976年成立能源署。
1979年,丹麦第一部《供热法案》出台,这项法案包含了丹麦供热计划形式和内容的管理条例,标志着丹麦公共供热新时代的开始。
“区域供暖和热电联产的推进使丹麦的供热体系不断优化。同时,在燃料的选择上偏向排放量更小、更清洁的天然气。”Morten Bak指出,一系列措施落地后,效果逐步显现。截至1980年,丹麦经济总量增长了70%,能源消耗总量却基本保持不变。
除了在行政上推广天然气热电联产、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外,丹麦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推动供热向高效、清洁转型。
Troels Ranis介绍,一方面,丹麦政府对供暖企业进行补贴。采用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均可享受一定金额的补贴。例如,利用生物质燃料发电可以按每兆瓦时领取20欧元的补贴。另一方面,丹麦政府还通过税收和价格杠杆来提高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度。对供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均收取相应的燃料税,对电力生产则没有税收,这促使供热厂有动力向热电联产电厂转变,以减少燃料税的支付。
同时,丹麦政府还在建筑领域引入“节能账户”机制,即建筑所有者每年向节能账户支付一笔节能费。金额根据建筑能效标准乘以取暖面积计算,分为多个等级,如达到最优等级则不必支付。没有达到能效标准的建筑,经改造后可重新评级。
“这项机制激励建筑所有者在门窗、屋顶以及墙体保温性能的提高上不遗余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能效。”Troels Ranis称。
此外,丹麦通过立法,要求每个家庭配备计量仪,驱动形成“我使用、我付费”的模式。
“这种模式有效避免了一些客户为他人的消耗买单而把真正节约的能源稀释掉。”Troels Ranis表示,节能账户、热计量和收费等消费端的节能措施,不仅培养了公民低碳生活的节约意识,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形成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整体节能的良性循环。
中丹能源领域正在“牵手”
近年来,中丹贸易稳步增长,势头良好,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丹麦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企业对丹麦投资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声誉良好。目前,在丹中资企业主要包括华为、华大基因、丹拿音响、中远海运集运等。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丹考察市场,寻求合作商机。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清洁供暖,相关政策频出,并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奖励体系。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论坛上表示,在供热供暖领域,清洁能源替代污染的散煤燃烧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大举措。中国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启动了一批风电供暖示范工程,加大生物质能供热技术项目推广应用。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供热“量大面广,市场巨大”。
“地热能成为供热市场增长的主力,太阳能自2014年市场连续下滑,年均降幅超过15%,生物质能近两年来有所增长,但总体来讲,与目标差距较大。”梁志鹏称。
2017年,中丹合作成立了清洁供热中小企业合作中心。丹麦多家中小供热技术企业与中国供热企业加强清洁能源供热的技术交流,在供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上加强对接。
北京热力集团与芬兰、丹麦合作较多。2010年,该集团率先引进了丹麦水质检测与处理技术,维护供热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其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项目将于2018年底开工建设。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秘书长牛小化表示,中丹双方还将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推进清洁供热技术的广泛运用。
“当前,中丹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梁志鹏表示,展望未来,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与丹麦的产业优势高度契合,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生物医药、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前景光明,双方技术和创新合作大有可为。
借鉴之下,还应探索自己的“能源之路”
丹麦区域供热委员会业务发展经理Morten Jordt Duedahl认为,区域能源在应用中要考虑到其可持续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清洁能源。
“不同国家利用区域能源系统差别较大。部分原因是气候、城市密度和可用能源资源等差异造成的。而不同的能源政策、监管框架和建筑传统也解释了不同国家区域间的供热差异。”Morten Jordt Duedahl分析。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认为,清洁供热是中国现阶段及将来都将面临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中小型城市而言。
“城市与农村、不同的气候区域市场需求差异较大,单一的能源品种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多能互补的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王仲颖指出,中国一些供暖技术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仍需要政策支持。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授夏建军也表示,在供热领域,降低供暖耗煤量,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锅炉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而热源紧缺又是北方城市供热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北方地区在清洁能源的利用上,由于地区间的热源与供需分布不平衡,北京、保定、秦皇岛等地热源局部紧缺,而唐山、邯郸、张家口等地热源又局部富裕。他建议,可考虑在降低输送成本、提高输送能力的前提下,发展长距离输热。利用电厂、工业余热作为区域基础热源,热、电、气协同运行,在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供热新模式。
中欧商协会投资促进联盟执行理事长、通泰国际控股集团总裁张坤建议,应继续加大开放手段,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实现弯道超车和快速跨越。同时,还应加大投资手段,释放市场潜力,以投资的形式来完成清洁能源全产业链条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