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文化的“相互成就”
2018-12-27何俊
能源存在于自然界中,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发现、开发、利用。每一种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又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能源的变迁史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紧紧联系在一起。
受访人
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能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
何俊: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讲,文化可以理解为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而能源是其最核心的要素,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恒久驱动力。我想用中国传统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易经》来说这个故事,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
在周易里有两幅图,一幅叫作《先天八卦图》,另一幅叫作《后天八卦图》,我们通过这两幅图来看“能源与文化”的关系。在《先天八卦图》里,它的八卦基本上是两两对称的,而且以天地作为它的中轴线。但到了《后天八卦图》,我就看到了它的八卦两两就不完全是对称的,最重要的是,它的南北之路是用坎离,也就是水火作为中轴线。
这样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看来,《先天八卦图》有点类似于人类在一个纯自然的环境中生活,到了《后天八卦图》的时候,可以理解为是人类文明真正建立的时候,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水与火的运用。水和火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个基本支撑,因为有了水和火,特别是火的使用,人类的文明开始诞生。所以,从这幅《后天八卦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能源是人类文化的核心要素,同时又是文化演化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性的动力。
每一次能源革命、每一次能源的替代,都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我认为能源对文化至关重要,能源和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核心要素、基础要素以及外在形态的一个关系。
记者:您认为文化对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建设美丽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何俊:我们上一个话题讲的是能源影响了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推手。但我们反过来又可以说,文化同时也会对能源有一种反推动作用。人类在一种能源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文化之后,它反过来对能源构成提出新的要求。
先天八卦就是天地,在这个纯自然的层次上,能源等需求相对简单,主要来自太阳和大地。可是当我们发现了火之后,火就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形态,这个文化形态反过来又会助推我们对火的进一步使用。而当我们人类在使用火的过程中,我们会对火候的把控、供火的能源等等逐步提出新的需求。从最初通过钻木取火,到后来我们使用矿物燃料来取火,这就是文化发展促使能源结构发生的变化。换言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当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出现后,它会对能源变革产生一种助推力,从而促使能源结构作出适应新的文化形态的调整。所以能源与文化是一种推动和反推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就可以来理解能源结构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美丽中国建设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文化建设,这种文化建设当然跟背后的能源支撑有着密切的关系,反过来建设美丽中国同样也会对能源构成提出新的要求。放在当下来讲,我们就不能使用高污染的能源,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去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如何节能减排等问题,这就是文化对能源提出的新要求。
所以,强调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对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实际上跟我们建设美丽中国之间有一种非常内在的关系。可以说,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大的愿景,文化与能源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这个组成部分就像能源对文化的这个根本性作用一样,意义深远。
记者:当下讨论“能源与文化”的现实意义,如何通过文化的作用来推动能源发展?
何俊:今天我们来讨论能源与文化的现实意义,其实是有一个背景的。我们过去可能把能源只是当作一种燃料来使用,而没有意识到能源问题和人类文化、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那种内在的、深刻的关系。
而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文化形态有了一个崭新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原来的能源不能适应当下的或者未来的这种文化形态。因此,我们通过对能源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一种再认识,就可以帮我们来理解今天的能源发展,并不能就能源谈能源,而应当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来进一步了解。
当我们把能源的发展放在整个文化背景中来看的时候,我们对现有能源的认知和能源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就会有一个更宏阔的、更长远的一种透视,我们就可以站在更高的意识层面去理解它。这样,不仅可以推动能源的发展,而且也能够强化能源的发展和建设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在从事一个具体工作的时候,有一种更宏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