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的变迁
2018-12-27李美艳
文 / 李美艳
农村集市,自古以来就是乡村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每到固定的集市日,整个集市上商贾云集,四乡村民纷至沓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一派热闹风光。
改革开放初期,初懂事理的我就喜欢赶集,因为年少好奇,贪图热闹,向往母亲给买新衣裳,更有兴趣的是买炮仗。那时候多数人家里生活拮据,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只能“赶穷集”。男孩子买几挂炮仗,女孩子买朵花或头绳就心满意足了。
走在集市上,人们身着“清一色”服饰,女孩子穿一件大花袄就显得格外耀眼。集市上小商贩尽情吆喝,“卖糖葫芦喽,”“卖花啦,”“五香面,”“刚逮得鱼,买一条吧?”还有拉洋片的、打把式卖艺的,一切一切都显得趣味诱人。
那时候,家里五口人只能凭票买二斤肉,还请求卖肉的多给点肥肉,好炼点油沾沾荤味。蔬菜也多少买点,主要是大白菜、胡萝卜、藕。大白菜和胡萝卜做饺子馅,藕炸之后做祭拜天地神灵的供品,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富裕。
生产队分配的小麦很少,除了过年基本上吃不到白面。除夕再穷也要吃一顿白面饺子,过年吃的馍馍,大部分是地瓜面用面粉包皮,可谓外面白光里面漆黑,不图口味就图喜庆吧。
集市上按不同商品划分区域,最抢眼的是粮食市、杂货市、菜市。杂货市吸引的是老幼妇女,大人们给女孩子扯上一块花布,做件花褂子;给爷爷辈买上半斤老烧酒和二两旱烟叶,给奶奶辈买一块方头巾;再买上两把香,请上两刀祭拜烧纸,买上一张灶王像,过年的物品就可以了。
炮仗市吸引男性青少年,他们成群结队的簇拥在这里。那时不像现在礼花鞭炮五颜六色,只有手工制作的炮仗和机械制作的鞭炮两种,炮仗有大有小,一般说来大的二百头,小的二十头。鞭炮只有小的,习惯叫作“草芥子”,用手拿着燃放都没有问题。最惹人青睐的是二踢脚,谁要是能买上十多个,就算是了不起的主了,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小男孩太喜欢炮仗,不要求穿戴,能买上几挂炮仗就称心如意了。因囊中羞涩,只能花五毛钱买三五挂。没有办法,只能在炮仗摊位旁边捡拾燃放不响的“呼呼”,有时候还会被抢到手的炮仗炸伤手。过年时没有炮仗,就用木棍敲击“盖垫”,让邻居家听听响声,以此来掩饰家境的寒酸。
说起粮食市,在统购统销的年代,粮食是严控物资。粮食不准市场买卖,再说大部分农家没有余粮可卖,有的省吃俭用挤出来的粮食,卖掉一点购置年货,也要时刻躲避市场管理员的驱赶。年集略微宽松一些,似乎市场管理部门很理解农民的心理,年关期间,不到万不得已谁卖粮食呢。
近40年过去了,我已从农村搬到了城市居住,若干年没有到农村赶集了。平常的生活用品大部分到超市购买,商品经济时代,生活物资充盈,超市和各专业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任意选购。
好奇心驱使,最近我又到童年时经常光顾的农村大集上转了一圈,寻找一下过去的感觉。久违的集市上依旧人头攒动,不同的是人们的服饰和面部表情发生了质的变化,男女老幼服饰都鲜光亮丽、五彩缤纷,已经融入了新时代潮流。偶尔碰到熟悉的村民,虽然头发花白,脸上也起了褶子,但是容光焕发的神情却流露出当今日子的滋润。
在一位故友的引导下,粗略浏览了集市,发现市场布局发生了大的变化。粮食市、牲口市都已不复存在,杂货市也已经不是过去的概念。是的,粮食有专门的杂粮专卖店;牲口已经退出生产耕作,专为人们的餐桌服务,基本上专业农场化养殖,订单买卖,还用得着在集市上交易吗?杂货市新商品充盈,电子产品、儿童玩具、保健用品、各式皮鞋服饰等等,应有尽有。
时代在变,集市也在变。商品经济的载体发生了转变,其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需求。社会在进步,农村在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农村的集市贸易也融入了信息时代,商品的流通交易也愈来愈便利。
改革开放的今天,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除了集市贸易外,城乡对接,超市进农村、进社区已经是常态化。“城乡差别”会慢慢成为“过去”,这个名词将会由“城乡一体化”所替代。如今,农村集市不仅是农民选买物品的地方,同时,还是农民散心休闲、寻找热闹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