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源 任重道远
2018-12-27张永军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受到了严重污染。
从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看,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全世界每天约有数百万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全国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作为北方重要水源的黄河,有38.7%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可见我国的水污染态势极其严峻。
回顾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件重大的水污染事件,触目惊心又让人警醒。
先看一看我国三大湖泊之一的云南滇池水体富营养化事件。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诗句里的滇池是多么令人向往。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素有“五百里滇池”的美誉。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它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昆明滇池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期的污染开始导致滇池湖水富营养化。1996年和2003年,滇池两次爆发蓝藻,特别是2003年入夏后的三个月,水质急剧恶化,水质一度下降到了劣V类水质。若一阵西南风吹来,几百米以外就能闻到臭味,滇池水也呈墨绿色。大量爆发的蓝藻随着湖水翻滚着,水葫芦在阳光下随湖水上下跳荡,绿油油的一大片——一个举世闻名的高原湖泊就这样被人戏称作了“公共厕所”。
确实,云南高原湖泊的污染以滇池最有代表性。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 90 年代,滇池水体污染最为严重。究其原因,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滇池大致经受了三次“劫难”。
1970年,一场轰轰烈烈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在滇池展开。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数万人在滇池边筑堤、排水、填土造田。最终,滇池自净能力最强的草海被割走数十平方千米,昆明八景之一的“坝桥烟柳”,变成一片乌黑的腐殖土。
滇池的第二次劫难是防浪堤的修建。由于西南风常常卷着最高达5米的浪头拍打着这个区域,造成人员伤亡,当地水利部门为保护堤岸边人员财产安全,陆续投入巨资修建和重修了上百千米的防浪堤,蚕食了大片滇池南岸区的天然滩涂湿地。
给滇池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是,由于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所以昆明市区的各种生活污水通过河道、沟渠汇入滇池。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滇池流域迅速推进的城镇化,突破了滇池自净限度。化工厂、冶炼厂、热电厂、印染厂等数百家高污染的企业,分布在滇池边,污浊的工业废水直排滇池,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致使滇池水泛绿、发臭。
再来看一看发生在浦阳江的水体严重污染事件。
“水映一溪沙沏沏,春梳两岸柳依依。村边道上行人奋,晚唱晨耕携月归。”这是人们对旧日浦阳江的情思。
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天灵岩南麓岭脚大园湾,上游建有安华、青山、石壁等中小水库1037座,中游建有高湖分洪,总库容3.1亿立方米。浦阳江,一水串起浦江、诸暨和萧山的母亲河,人水共生数千年,演绎了多少动人故事。
然而,今日今时的故事,却透着难以言喻的伤感。
20世纪70年代末起,位于浦阳江中游的诸暨,小熔炉、喷水织机、电镀、铅酸蓄电池、印染等低技术、高污染行业林立于江畔,直至2006年起浦阳江被纳入整治区域,才扭转了该江中游被严重污染的格局。
但在上游,大江源头的浦江水晶产业已进入发展顶峰,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产量占全国水晶工艺品生产总量的80%以上。
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浦江人就从加工水晶玻璃珠起步,逐渐成为全国水晶玻璃原材料和工艺制品加工、销售的主要集散地,使浦江这个全国知名的“书画之乡”又成为闻名全国的“水晶之都”。然而,“千家万户勤磨珠,不顾江河废水流”,这家庭作坊使全县农村65%以上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落后,一湾湾“牛奶溪”,一条条“黑水河”,最后全部流入浦阳江,将一江清水染成了酱紫色。
浦江县生态廊道黄宅段三江口湿地
广西贺州市贺江
每年9月本是甘蔗收获的季节,但金华浦江县浦南街道长春村村民种的甘蔗怎么也长不高,皮色也不对劲,本来应该是光亮的紫色,现在不少却长成了异样的青色。
据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2012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浦阳江的浦江段被归为钱塘江的主要污染河段,劣类水域占河段总长度的65.3%。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从以上两个事件足以说明,水为生命之源,一旦被严重污染,必然给人们带来致命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水污染事件更是不容乐观。从2005年松花江苯类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到2011年杭州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2012年山西长治市苯胺泄漏污染事件,2014年,兰州、武汉、靖江水污染事件等等,每一个事件都触目惊心。也让周边的居民排起了长长的抢水长队,各大超市的饮用水价格不断翻倍,一度引起群众恐慌。
再看看2016年7月发生在广西贺州境内水体镉、铊等重金属污染事件,导致下游广西、广东两省区110公里河段周边居民饮水安全告急。时而黄浊时而呈乳白色的贺江江水,震惊全国。曾被称为“中国最清澈河流”的贺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恶劣的污染。
我国将水质分为五类,一到三类简单处理就能饮用,四类及以下则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水利部曾经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是:46.5%的河长受到污染,水质只达到四、五类;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质为超五类,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
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有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血吸虫病地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
水污染这个全球性话题,随着人类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扩张速度和破坏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就像一根毒刺,考验着各国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这种情况下,与其同呼吸的我们每一个人也无法独善其身。防治水污染,保护水源,我们要齐心协力,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全国水污染行动纲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印发,到河长制湖长制的全面建立,到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部署等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几年的不懈治理,在有效统筹水资源开发、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下,我国水环境在不断改善。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源,也是美丽之源。要想美,先治水。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在碧波荡漾的绿水青山之间,在水清田美的山水林湖之间,我们眼中不再饱含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