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英语教学
2018-12-26王燕梅
王燕梅
摘 要:随着当代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随着不断更新和发展。日本小学教育在英语教育方面是极为突出的,并且以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中表现最为具体。本文就将站在小学英语老师的视角,依据《教师的挑战》探究其对当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学英语;小组合作
一、现代的小学英语教学状态
1.国内小学普遍存在的英语教学现状。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还是处于“填鸭式”的压抑课堂,孩子们在课堂上读课文、背单词,侧重于老师的“教学”,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掌握的能力有限,水平通常也會良莠不齐,因此在国内的小学英语课堂上,通常都是好学生和老师们的“独角戏”。这样的固定模式会导致班级内部学生发展不均衡,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的确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但令人咂舌的是,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也增强了信息的无用率,无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课堂重点。更是加剧了现代“浮于表面的课堂狂欢”。
2.日本小学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根据日媒的报道,现在日本的小学英语已经从原来的简单的对话、游戏、唱歌转变为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并且将英语课程的学习从五年级提前至三年级。可见在日本的现行教育系统中,英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
与此同时,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不仅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更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等,质朴的言语,生动的实例剖析这当下日本的教育漏洞和优势,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二、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模式理论浅析
1.倾听:深入内心的教育第一步。为什么说倾听是学习的第一步?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中,倾听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中国的应试体制也决定着学习是一种“被动”。这两者有着共同的被动。而往往“听”要比“学”容易许多,也更能投入。小学英语更加注重是音准以及单词的诵读,因此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倾听不仅仅是单纯的“听”,更是获得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样一种观点相互交织,想法纵横交错的倾听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的距离便会拉近,同时也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同时小学英语在作为语言类科目学习的起步阶段,更加需要老师倾听学生的发音,音准。
佐藤学先生指出,倾听主要存在师生以及生生这两种关系中。前者必然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也是后者存在的基础。作为教师而言,一旦以“教”为自己的出发点,必定想听的是一个完美的发言,而站在学生角度,以“学”为中心,致力于构建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必定会听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和发言,也更能包容悦纳。
2.串联:构建“教”与“学”的核心桥梁。学习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行为,是有明显阶段性的动作,也正是如此,小学英语教材更是关注了学生思维连贯性,依据这个方面编写出的。当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更加侧重于背诵和抄写。而这些机械性的学习是断层性的,完全脱离了教材的“串联”。教材和老师一样,都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我们无法改编教材,只能从教师自身改变。
作为英语课堂上的引导则,教师自身更应该在日常的课前备课中讲知识点串联起来,预估学生发言与教材其他部分的关联。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对小学英语各个阶段的知识点、任务了熟于心。举例来说,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往往是对文本的直接看法,而学生往往由于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尽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坚持着每一种“串联”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这不就是要求教师有着专业的技能吗?
3.反刍:在回旋中延伸。反刍也可被称之为反思。要求教师在全班和小组的讨论中把握对话的方向,为了“不懂”的学生停下教学步伐,“回过头”来解答这些“问题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往往是“大家背一下单词”或者“大家背一段课文”这样命令式的教学,不断推进着教学进程而缺少“回头看看”。
小学英语是孩子们初步接受另一种语言,背诵可以说在所难免,但单词、音标的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难度较大,因而必定会有“记忆”和“遗忘”的状态。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妨放慢课堂步伐,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三、连贯课堂的三位一体“必杀技”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下流行的学习方法,集“倾听”“串联”“反刍”于一身,不仅仅以小组为代表与老师互相沟通、倾听,更加重要的是,在小组内部,生生之间的沟通和倾听更加容易。互相读单词,互相英文对话,分组学习兼顾自由与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一言一语将教材串联,将文本联系。同时,以优带差是小组和做学习的亮点。
2.及时检测,查漏补缺。学习过程是曲折的,好像一条曲线,需要不断的磨合和反思,才能在总体上呈上升状态。在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时段内,小学英语的复习性又很强。因此,一个阶段后的查漏补缺不仅是“反刍”的过程,更是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A].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C].2015:2.
[2]学习共同体的学校[A].孙波.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
[3]虚拟学习共同体在高职教育中的构建探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A].王晴,石连栓.计算机与教育:理论、实践与创新——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4]《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A].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
[5]教育与社会、自然生态理念的重大变迁——兼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未来教育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之异同[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