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
2018-12-26王世臣
王世臣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出现了与现时教学目标不匹配的矛盾,亟待作出相应的调整。深入贯彻全新的教学目标与理念是目前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因此,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而优异的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了古板而缺乏变通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符合我国教育界目前的改革趋势,且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将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从其传统教学方式与现时教育的矛盾谈起,再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并说明其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展了数次教学改革。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与单调而保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强调在基于教材,建立整体而丰满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这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其综合性的能力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推广与普及,本文致力于说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应用,以及探讨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的具体体现。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因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合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局限性等原因,表现出了与时代的脱节性与不适性。也正是在这些弊端的基础上,变革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
1.教学目标不合理。传统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作为文科学科,不像理科一样需要运用公式等进行计算,而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在以往的传统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快速提升学生的分数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这是不合理而片面的教学目标,它忽略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新课改要求,容易使得学生在面临综合性较高的题目时手足无措。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而转变教学目标迫在眉睫。
2.教学方式缺乏变化。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课堂书本教学、课下布置纸质作业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今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学校早已开始运用多媒体以及网上课堂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媒介,更生动化地传达教学知识;课堂下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相应的教学微课等,引导学生及时地复习课堂上未消化完全的新知识等。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方式理应迎合信息化的新时代而作出一定的改变。
3.教学资源匮乏。传统教学方式依赖纸质教材与练习题等,而如今丰富的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早已不局限于此。网络的高度发达给想要获取知识的师生提供了一条捷径,且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成本相比翻阅书籍来说更低。无论师生,都应该积极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完善自身的知识漏洞。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应用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问题,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积极利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知识水平。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教师立下的研究选题,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其运用综合能力,完成相应目标,来达成教学目的的新式教学方法。以下是本文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应用方面的观点。
1.以实际为准,坚持科学与创新的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选题要同时具备科学性、可行性与创新性。其一,选题要建立在客观事实或者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不能背离科学原理或者事物的真实发展规律;其二,研究的选题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选题除了要是可实行的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的授课范围与知识局限度,要遵循普通高中学生应有的历史知识水平程度;其三,选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一个优异的题目往往需要从创新性的视角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研究空间,而不是局限學生的思维在书本中的知识上。
2.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历史的学习离不开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有效提问是很关键的,而提问的根源则来自于其思考的频度与深度。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成效与学生的自主思考亦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加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分析历史问题,将自己的看法或疑惑适时提出,不要畏惧他人的眼光。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也将提升。
3.教师要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与传统课堂不同,新课改大大强化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然而,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仍要负担起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无效学习,最大化学习的效率。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要求,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这对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一,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各个知识点的穿插联系;其二,教师要联系近期热点话题,紧密联系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提出综合性强的研究选题与研究目标,使得学生能够从选题中剖析出历史意义,并能够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给出答案。
例如,在进行“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先介绍历史重点人物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接着解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进而阐明“洋务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最后再结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学生们首先能对知识背景有很好的理解,进而能够联系其他章节的知识,独立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其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
三、结论
本文从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谈起,具体论述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应用。突出表现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性教学方式的优越。希望本文能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推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方君,李斯琴.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111-114.
[2]王慧玲.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