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中学政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2018-12-26褚会玲
褚会玲
摘 要:随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了。以往的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滞后于学生实际。本文就新课改下中学政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政治;教学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主导是为了达到“不教”也能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2.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
3.多做。笔者通过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们能自觉做到课前自己预习,课堂互相督促笔记,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适当练习。笔者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采取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新颖;要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开拓视野;要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用名言,故事,警句,寓言等形式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可根据不同的课型结构,采用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采取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情感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如在讲授《正确对待金钱》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flash,通过这种学生喜欢的现代演示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看完后的感想来讨论片后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之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统一到课文当中,回归到课本的学习当中。这节课在教学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把封闭式变为开放式、把注入式变为启发式。只要教学方法不死板,有创新,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授,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新知识,就会有兴趣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讲究教学的针对性,艺术性以及实效性,以此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以高涨的热情和精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三、突出政治学科的实践性
教材是沟通学生和知识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但是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知识可以为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补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例如,在“挫折”的教學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四、构建合理的政治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不是针对于教师,而是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学政治教育评级系统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不能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分数高低,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学习习惯纳入评价系统,不能仅仅看重结果,更加重视他们在政治学习中体现的变化。既然以学生为评价主体,评价系统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包括老师、家长、学生,应该加上学生间的互评以及自评,培养学生养成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可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愿望、交流能力等等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仅仅考考试成绩是不够的,将学习成绩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衡量学生素质,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政治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形成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另外,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机制,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改进和反思能力,一定要打破关注教师行为的评价行为,将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过程参与、交流合作等方面,让“真正的教”服务于“真实的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课教法必须继续得到优化。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课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不协调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姚福成.浅谈课改环境下政治课教学[J].人才与教育,2015(8).
[2]曹延波.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探究[J].教育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