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球在铅球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实验研究
2018-12-26杨彦琴
杨彦琴
人体素质因素主要包括跑、跳、投三个大类型内容,而铅球体育运动项从技术结构、对队员的素质要求以及对场地设施等方面要求相对不高,故此掷铅球便成为目前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提高学生投掷能力的主要运动方式。随着场地标椎化的普及,作为铅球教学和训练的场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诠释负荷与肢体动作完成能力的关系得出: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负荷越小越有利于肌体动作的控制,继而使之完成正确的动作方法,即合理的技术动作。为此,本人对实心球在铅球教学与训练中的实验研究觉得有实用意义。
一、实心球在铅球教学与训练中的自然优势
1.安全优势。
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安全作为第一重要因素已铭记每一教练与教师心中,课堂设计与组织成了最为关注并担心的问题,做为投掷项目的教练或教师更为突出,铅球器械重,质硬,速度快,一旦触及人体,轻则受伤,重则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改用适当的实心球运用到铅球的教学与训练中,有利于对铅球技术动作的掌握,更能大大提高课堂的安全系数。
2.运动场地的优势。
场地跑道的塑胶化,场内的人造草坪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铅球运动项目的开展,充气实心球较好的解决了铅球落地对场地的伤害问题。
3.教学与训练的手段及方法优势。
(1)充气实心球直径适当但重量小,在技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可以减轻学生对铅球负荷的心里影响,有利于学生对肢体动作的领会,有利于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掌握。
(2)充气实心球能完善和促进训练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对墙掷实心球是铅球无法完成的训练与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墙掷充气实心球可以说能解决了掷球中的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以及出手速度三个要素,使训练与教学更加灵活化、多样化和实效化。
(3)充气实心球材料的物理特征解决了特别是北方冬季气候天气严寒,铅球项目不宜开展难题。
二、充气实心球运动于铅球教学的实验对比
1.实验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选择了河北体院体校均为28人的甲班乙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教学班学生的身高、臂展、体重、30米跑速度、立定跳远、深蹲重量、抓举重量、立卧撑、体育高考铅球初始成绩等9项素质指标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为可比样本。通过抽签,甲班为实验组,乙班为对照组。
2.实验时间与教师的确定。
实验时间为2017-2018第一学期第1-5周,每周4学时铅球教学课,共计18学时。教师两名,其教学年龄、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基本相当。通过抽签确定任教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铅球教学。
3.实验组教学设计。
(1)最后用力与滑步技术教学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技术学习初期,实验组采用的器械为直径与铅球基本相同重量为2千克的充气实心球。
(2)强化最后用力的出手角度、高度和速度,采取对墙之充气实心球练习:
方法1:确定站位位置后不同高度的目标性掷球练习。
方法2:指定投掷目标改变站位的掷球练习。
方法3:强化蹬、转、展胸提高出手速度的掷球练习。
方法4:強化左侧蹬撑增大出手高度的掷球练习。
(3)学习完整技术动作,采用持充气实心球学习,待学生对技术掌握后,改用轻重量铅球过度到标准器械。
4.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评定的对比分析。田径教研室及训练科对此项试验工作的支持,由教师教练组成的技术评定与达标小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18学时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标准与依据为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内容标准与要求,采取田径组织编排原则进行编排测试。测试中每人试投次数均为3次。
(2)实验组技术评定平均成绩85.6分,对照组成绩80.4分。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实心球器械轻,减小了学生力量小器械重造成的心里障碍,小的负荷有利于学生对自身肌体动作的专注;实心球安全因素相对好把控,课堂组织难度小,学生课堂练习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墙掷充气实心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以及出手速度的感知和掌握;在完整技术教学过程中,实验组采取了器械重量递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动作节奏的把握与控制,特别是滑步与最后用力的链接技术明显好于对照组。
(3)达标平均成绩(7.26千克).实验组10.82米,对照组10.04米。实验组较学习前提高了2.60米,对照组提高了2.21米。其原因是实验组的教学方法相对对照组能够更加多样化、直观化和可控化。实验组在技术学习初期采取充气实心球的教学,有力于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对自身肌体和肢体的感知,较好的把控了肌体的用力顺序,使完成动作的方法更正确更合理。
三、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学训练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练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关注。
(2)在铅球教学与训练中特别是在铅球技术教学和技术训练中,采用实心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