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语文课程创新实践研究
2018-12-26包娓娓
包娓娓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联合职业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现代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本文简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针对高职语文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深入探索研究,并以现代学徒制为背景,结合实际尝试提出语文课程创新实践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徒制;高职;语文课程
随现代社会发展,未来市场竞争最主要表现是对人才的竞争,现代学徒制依时代发展之势被提及,其宗旨是为未来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教学,既要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又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担负重要使命,作为基础之基础的语文课程,更是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中之重的作用。
一、现代学徒制简述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共同分工而形成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培养学生技能,学生顺利毕业后可定点定向定岗就业。该模式以推进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高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把人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通过系统学习,把专业理论运用在企业实操中,通过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又在理论的指导下锻炼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有固定岗位,有明确工作任务,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养成。该模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学习效果,学校又通过学生全员就业扩大影响,优化生源质量。因此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在世界上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先进职业教育模式。
二、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板块,而目前高职语文课程问题多多,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其一,课程教学定位模糊,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尚存,教学目标设定无针对性与区分度。
其二,課程设置不规范,缺乏统一的开设规定与定量的开设标准,强化学习系统专业理论及训练实际应用技能,导致课时不足。
其三,课程内容缺乏特色,与专业服务结合度不高,与企业对接不明显。
其四,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与时代性,学生学习模式固化。
以上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缺乏语文综合素养,职业能力低下,加之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目的较功利,恶性循环更导致重专业能力发展轻基础学科学习。新时代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语文课创新实践研究
针对以上现存问题,改变目前现状,只有坚持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初心,结合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对高职语文课程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够顺应新时代教育形势,达到既定职业教育目标。
1.语文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语文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是反映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是构筑职业能力的根基,充分发挥语文职业教育作用,就要深入把握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双向育人机制,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特征,以服务专业课程为基,通过优化科学丰富的教学内容及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水平。
2.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语文课程要遵循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即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兼具语文综合素养与现代职业能力。对传统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创新改革,使语文课程更具实际应用价值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意义。提升语文课程结构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深度探索企业合作模;以专业服务性、人文综合性以及企业应用性为指导思想重新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将语文课的综合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并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大语文课程指向专业以及服务的范围,更强调语文课程的应用实践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顺利适应现代企业要求。
3.优化特色课程体系。
高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一环应满足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和能力;二是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优化语文课程体系筑建,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四个特色。
其一,课程内容体现专业特色。语文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差异化培养,而相同的课程内容则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差异化教学。时刻围绕专业特色,为不同专业服务。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针对性培养学生在不同企业所需的应用型职业能力,以便使其更快地适应岗位,更好地发挥自身工作潜力。
其二,课程内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不尽相同,职业院校在培养企业技能人才时,地方文化在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中也应有所体现。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产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工匠力量。
其三,课程内容体现企业课程特色。现代学徒制背影下的教学,既然有企业参与,那么企业也应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之中。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应吸收合作企业的培训课程、文化课程以及管理课程相关内容,使学生预先知晓企业运营模式与管理要求,以及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人才所必需的技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
其四,课程内容体现实践拓展特色。高职语文课程在以文本内容基础之上,还应运用语文能力实践,体现实践拓展的特色,提高职业能力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实践应用。
4.活化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挥双主体作用,才能使职业教育有意义。教师只有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才可引起学生主动性,故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其一,“双师型”实践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任务必须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实施“双师型”实践教学模式。育才与树德并举,共同培养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实施语文课程双师教学,企业优秀人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能力以及特定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培训,学校教师加强学生定岗实习期间职业所需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在社会实践环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多提供实践体验机会,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通过演讲与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口才与思辨能力以及组织与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荣辱意识。尝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模式,如组织学生开展职业能力大赛、模拟面试、制作企业文化微视频、进行企业实地调研并总结报告,职业道德宣讲堂,服务行业语言规范大赛等等。
其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模式。结合新媒体与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师生互动,高效利用教学时间;结合专业特点或者企业育人标准进行一体化教学,将语文课程内容与具体任务与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困难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
除此,高职语文课程也可借鉴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模式,依据企业特点深入探索创新,更好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程与企业适应。
5.创新多元考评机制。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还应包括考评机制的调整,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校企业协同评价。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企业用人标准,摈弃单一的考试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全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企业在岗过程及能力素养皆纳入考评体系。语文教学中,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分占比,减少卷面成绩学分占比,并将学分制与社会化的活动效果有机结合,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打破学校教师单一评价主体模式,以学校评价、企业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更合理公正地促进学生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课程创新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顺应职业教育语文新课改要求,更深度提效语文课程教学。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校与企业携手合作,积极改进传统教学理念,合理规划和规范教学内容,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与考评机制,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强化学生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新时代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2]陈海峰.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
[3]李朝晖.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9.
[4]王湘玮.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J].黑龙江职业学院学报,2015,8.
[6]钟丽华.代中正.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大江周刊,2012,11.
[7]宋争辉.高校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M].开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6.
本论文为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编号SK2017A095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