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2-26叶永红刘尊文
叶永红 刘尊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新时期教育要体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技能与知识三位一体的关系,这是实现教育重心转移,推动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落实与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目的的重要前提。新课标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培养,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素质的开发,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旧、偏、难、烦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生活、科技发展、教科书、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复合教育的功能,发挥义务教育的意义。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式,转变过去模仿、被动式接受、单一的学习方式,而是用学生喜欢、满意、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与学习实践,这是实现教育关系转变,构建和谐教育的前提。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
1.角色转换。
現代教育必须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立足于现实世界,扩大语文知识的应用学习领域,注重现代科技与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学习方法、不同知识的相互整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过程中,得到语文能力,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技能。语文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围绕学生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教师,注重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心理。要以创新的气氛与现代教学意识与资源补强学生,这对学生可持续成长而言有很大的意义。
2.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检查学生当前学习程度以外,同时也是为了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师不应过度追求教评工作中的选拔与甄别功效,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空间、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此外新课标同时也明确了新时期教育评价的方向及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大维度。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统一的方式,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
3.学习方法。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技能的结果,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创造过程。即要求学生利用合作、探究、自主等方式去掌握语文技能。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成长的身心需求,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化差异,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通过趣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与主动学习意识。
二、初中语文教学管理问题改进对策
1.扩大新课改教育思想的宣传力度。
新课程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新课程注重以生为本,传统教育注重以师为本。从教育结果可以得出,新课程教育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因此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成绩。教师有必要将民主化作为基本教育理念,不歧视与偏爱某些学生,而是要帮助自己所有的学生一同进步,共同前行。教师必须要积极学习并积极宣传新课程理念。将其运用于语文教学管理工作。学校有必要将新课改思想传达给学生家长,以此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与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新课程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丰富教评体系。
教评工作是为了丰富课堂资源、优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方法。为了将学生打造成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成为一个正直、精神面貌端正的人才,初中语文的教评有必要以多元化、创新化呈现。语文教师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做到定量定性评价合一、终结过程评价合一。站在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学生,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紧紧考虑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如在结束了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以后,教师不要仅仅将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进步的依据,而是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前做了充足的资料准备,包括对鲁迅先生的历史调查等。有的学生在学习《水调歌头》一诗前,就已经提前将该诗背诵的滚瓜乱熟。学生这些平时的表现都是判断学生成绩进步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细微变化,而是要用多丰富的校平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成长、学习自信心,这样的教评对于拓宽学生的成长道路,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
3.优化教学管理手段。
课堂管理主要指的是课堂气氛、激励方法、课堂问题的解决。因初中生独特的性格与年龄,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时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稍不注意就会成为一场语文教学的灾难。如果教师无法妥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同时也会耽误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必须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将问题扼杀在摇篮。用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树立健康、正确的品格与人格。教师应当用情感激励与精神激励鼓舞学生,用肯定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在心对心、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下,拉近师生彼此的关系,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
三、结语
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今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成为了新的时代标题。为了迎合社会发展需要,打造多元、复合、全面的知识经济人才,初中语文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以及社会需求改革教学管理。凭借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性,建立适用于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新课改思想的落实与渗透,用系统化、丰富的教评体系为新课改的落实予以保障。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挥新课改教育意义,推动我国教育世界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