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借助语言美发挥学生想象力
2018-12-26戎红云
戎红云
语文是基础学科、工具科,语言便是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金钥匙。语文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更新观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法,新学法施教,从而挖掘语文课程的潜力,培养学生兴趣,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一、借助语言表述,组织讨论发挥说的作用
语文教师执教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学生的学法也层出不穷,但不论是哪种方法,兴趣都起着主导作用。就分组讨论的方法来说,如果学生无兴趣,那么,在具体的施实过程中,就会出现种种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主动参与讨论的学生少,课堂无活跃气氛;部分学生利用讨论时间聊天;讨论不充分,教师便草草收兵等等。如此之情景,都只能使讨论流于形式,集体智慧得不到开发和利用,致使许多教师唉声叹气、怨声载道,认为新教材很难教。然而,并非如此,新教材不但文质兼美,而且也是自然美、精神美、神韵美、人性美的高度统一,只要学生有兴趣,那么,讨论过程中也就不会有上述情形出现。学生会自主学习,主动与别人讨论,甚至他还想与教师一起讨论、合作、探究,他认为这样可能比闲聊更有意思。自然,新教材的无穷魅力就会被开发出来。你看,他们在思考。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他们的思绪在飞跃,他们的情感在飞扬,他们的灵感在迸发。此时,教师你是欲收不止,激烈的讨论会使你欣慰地微笑,求知的的目光会燃烧你沉寂的心灵,独特的情感体驗会赢得你赞许的目光。老师们,同学们这样的讨论难道不让你振奋吗?这样的课堂难道不让你神采飞扬吗?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程的每个实施过程都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进行开放性教学,多元性教学。“让学生学”变“学生要学”,鼓动学生多角度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试问:如果学生对此门功课不感兴趣的话,即使教师再怎么严格要求,他也不情愿去阅读、思考、探究。哪怕是他被迫接受了教师的安排,可是他也只不过是充当了“装载容器”而已。他的思维并未发展,能力并未提高。他就不会自觉地去学习知识,自觉地获取信息,更不会去质疑、探究,自然也就不会有感悟,更谈不上独特的情感体验。那充其量只是社会又多了一批新世纪的文盲而已。相反,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实践能力,课堂气氛也就自然而然的活跃起来,学生不但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而且他们的主体参与作用、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发挥。教学效果也会很好。因此,无论是教学过程的哪一个环节,兴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执教新教材第一册《皇帝的新装》时,就从想象和实际两方面激发兴趣:先让学生想象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假如你是一位皇帝,你会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样,学生就开始发挥想象,七嘴八舌的说开去了。此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比较和自己想象的情形,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课前几分钟就会因此而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便问:“读后有何感受?你们认为皇帝是怎样一个人?皇帝受骗了,你们怎样评价那些骗子?”问题一出,你看,学生们便激情满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甚至是一些很有创意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气氛不但轻松而且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烈,学生无一例外地想在课堂中表现自己。这样,课堂气氛民主,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是教学的领航者,你的一颦一笑都会牵动学生的心。教师只有让学生钦佩你的举止,欣赏你的学识,崇尚你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尊重你,也才会对你的课感兴趣,才会对你所教学科感兴趣。否则不但不会尊重你,见你上课他就讨厌你。
三、言传身教,一言一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采访过一位学生,学生直言不讳地对那位教师提出了意见:“每当你的目光投进教室时,你总在搜寻学习好的学生的身影,你连学习差的看都不看一眼,更不说是鼓励的话和关爱的眼神,每当此时,我举起的手马上又放下了。我感到心痛,我自卑,我怕错了你会骂我。可老师你知道吗?我们更需要你的鼓励和关爱,哪怕是一点点赞许的目光,一句温馨的话语都可以让我鼓起勇气,激起兴趣,可你做不到啊!这就好比是一株快要死的树,只需一滴滴水和一缕阳光就可以救活他们一样,然而却办不到,生命因此而失去了资格是多么可悲的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摸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它日趋完善,从而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